本报讯 (记者萧景丹)今后,想要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医生,必须在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正规的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训练,并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在患者身上“动刀”。受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起草了心律失常诊疗技术培训、考核考试和资格认定办法。
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澍介绍,目前我国能从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医生大约只有2000名,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美国每年能完成起搏器手术30万例,而我国只能完成3万例;美国每年能完成埋藏式除颤器手术20万例,而我国只能完成数百例,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张澍说,从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医生必须系统掌握心脏起搏和心电生理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否则可能使手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并可能出现原本可以避免的并发症,或因为反复手术和适应症扩大,使患者承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负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起草的心律失常诊疗技术培训、考核考试和资格认定办法规定,有3年以上心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胸外科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需要接受不少于6个月培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对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0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此类手术。获得资格的医生每4年内需再次接受累计3个月的培训以更新知识。
据悉,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评审认定工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