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贺词中对中医人提出的创新要求,无不令中医人为之一振。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医,笔者认为极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发展中医除了宏观政策的支持,还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对中医药理论应有反思与创新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法等在它身上都打上了鲜明的印迹,这是形成其特异性的基础。但必须看到,若过多地依赖文化的模塑与解读,则常常无法清晰地呈现事物的本质和正确地界定因果联系。中医学无论是用以梳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还是具体的气血、虚实、寒热等理论,文化味道都相当浓厚,各自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普适性太强恰恰说明了它失之宽泛,需要清晰界定的地方还非常多。
客观地讲,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一样,面对人体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它们的解读能力还是很有限的,依然停留在“假说”的阶段。作为假说,它能解释问题的某个局部,而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及根本因果关系。所以,即使是学中医的人也常会调侃,没有用中医理论解释不了的疾病,而且似乎无论应用哪条理论,绕来绕去都能解释通。同样一个病人,甲说气虚,乙说血虚,丙说实证,丁说虚证,往往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最终的治疗效果却难说了。充斥各媒体的伪中医专家也混迹其中,用听起来似乎很接地气儿的中医理论来推销其谬论与产品。因此,对具体中医理论的本质及其适用范围等关键问题都需要作清晰的界定。
以中药为例,中医学有时依据中药的生长环境、颜色、气味等自然属性来解释其功效,但并非所有中药的功效都能用这种方式解释得通,而且若单纯依据这种方式来判断某一新药的功效,也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说明完全依赖中药的表象无法完全解读中药自然属性与功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很少有人去深究每种中药理论的适用范围,各种理论在配合使用时是否有可遵循的大致原则等。不仅如此,流传至今的中药理论往往无法完全解释中药的全部功效。对于不可解者,我们是否需要在反思现行中药理论不足的同时,尝试发明新的学说?遗憾的是,这种自我反思太少了,好多人甚至把这种反思当作对传统的背叛。如此自怯,缺乏反思,发展又如何谈起。
别把中医放到现代医学对立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对一件事的复杂性缺乏全面的了解,越觉得这件事很简单。医学也是如此,越是对医学体系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越觉得没有医治不了的疾病。中医界这种现象很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医从业者缺乏对中西医学的合理评价。
中西医学之间的碰撞是一个老话题了,自近代医家开始,便已出现汇通中西医学的思潮;如今在临床中,中医还是强调对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即使诊断后完全应用中药进行治疗。细想这无非是为了对疾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尽可能避免临床误诊与失治。许多中医乃至名老中医在临床中对疾病的失治,若单从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套路来看,也许没有不当之处。但这种失治若恰恰是因为西医知识的缺乏,未能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而耽误了病人“另请高明”,虽说不上是医疗事故,但最终遭罪的还是病人。所以,中医从业者必须对现代医学有相当水平的学习才行。
然而,很多中医从业者竟把对现代医学的学习当作对中医传统的舍弃,似乎学了西医就不是中医了,偏执地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甚至把不学西医学作为发挥中医特色的前提。有的毕业生甚至逃避中医院的临床医生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游走于大小药店与私人诊所,标榜着对传统中医的坚持和对西医的不屑。传统与科学之间并不对立,我认为,理性、客观、求实等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不能抛弃,这一点对时下中医学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医现代化的途径需要再拓宽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现代化就是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重组传统中医学。对此,我不敢苟同,创新的方式有多种,并非一定要结合高精尖的现代技术来研究中医。时代在变,疾病在变,中医学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发展的,例如明清温病医家对传染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已远远超越其前辈。当时,他们的创新也是一种现代化,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就说他们没有创新。
同样,今天中医现代化的途径也应该是多端的,除了应用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基于传统思维与理论之上的内部创新也应作为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其与现代医学体系还有很大不同,若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并不是很贴切,所以还应广泛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但现实情况是,不结合现代科学、没有高端大气上档次题目的中医理论研究,很难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自然科学类研究项目。而若以其申报各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组则通常因为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在初选阶段便会将其排除在外。这种尴尬的境地,让以传统方式研究中医理论的人叫苦不迭,迫切需要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中医的中医现代化,要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去考虑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结合的切入点以及结合的方式,切不可完全照搬西医的研究模式。国家在几十年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来支持中医现代化研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非常多,迫切需要作深入的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