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悟性为何备受中医人关注

2018-12-10 19:02:06浏览:25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悟性,自古就备受医家重视。如今很多老中医招收徒弟,也要看其悟性如何,决定是否将医技传授给他。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
 

悟性,自古就备受医家重视。如今很多老中医招收徒弟,也要看其悟性如何,决定是否将医技传授给他。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强调了悟性的重要性。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围绕如何提高中医悟性展开讨论。

 

悟性关乎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赵进喜

“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很多中医人都赞成这个观点。熟读经典是方法,拜名师是途径,勤临床是过程,而悟性强是条件。要想成为一位好大夫,成为一个“名中医”,都需要具备悟性,它与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多拜名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悟性受很多与生俱来因素的影响。正如徐悲鸿、齐白石等艺术大家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与他们的先天素质密不可分。同时,悟性与其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也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人所能胜任的工作不同。如有的人做事特别认真、细心,对数字比较敏感,可能适合做会计等工作;有的人思维活跃,有闯劲,那么就可能适合于开拓探索之类的工作。学习中医是需要悟性的。眼见行医数十年,不得其门而入,疗效平平,提示悟性不高。

提高中医悟性,除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哲学思想指导外,还得下苦功夫,熟读经典,全面继承中医精髓。否则,人家说“阳主阴从”,立刻就会认可所有疾病都需要首先温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意思为阳气非常宝贵,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如果阳光太强,树苗就会被烤焦。在人体阳气太过也会折寿。因此,《内经》反复强调“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强调的是清静,恬淡虚无,不能烦劳过度,阳气过用,使阳气弛张,并不是在强调阳虚需要扶阳。由此可见,全面掌握中医精髓的重要性。

早年读书时不能领会五更泻的病机脾肾阳虚,对此心存疑惑。泄泻不发生于阳气最虚的子夜,却发生在阳气始升的五更,“阳气当升而不能生”,觉得不能自圆其说,后读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克绍教授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李老认为,五更泻除了脾肾阳虚、肾之闭藏不及以外,还存在肝气疏泄太过。五更为肝气主时,肾阳虚,闭藏不及,肝气主时,肝气疏泄太过,因此,此时容易发生泄泻。四神丸用吴茱萸温中而不用干姜,有用吴茱萸降逆平肝之意。受此启发,临床治疗易于后半夜发作的疾病,如男子遗精、小儿遗尿、女子梦交及更年期综合征后半夜多汗等,我常采用平肝、柔肝、敛肝的思路,屡获佳效。

另外,多拜名师,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也很重要。如我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提出“五脏藏神—调整五脏”的治疗思路,就受到了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思路的启发。刘老治疗小儿秽语综合征常用山豆根、板蓝根、黄芩、黄连、苍耳子、辛夷花等清肺利咽、宣通鼻窍之品。联系到《内经》讲五脏藏神,如心藏神、肾藏志、脾主意、肝藏魂、肺藏魄,提示青少年身心疾病,应重视调整五脏。根据具体临床表现,或侧重于清肺,或侧重于凉肝、柔肝。如患者肺热咽痛为主,则清肺热,药用板蓝根、桔梗、甘草、黄芩、重楼;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即以调理脾胃为主,药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炒麦芽等;如果记忆力下降,则应该补肾,药用生地、龟板、制远志等。调整五脏可益智宁神,明显提高疗效。可见,读经典、勤临床、参名师都是提高悟性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从临床中获得悟性

中日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贾海忠

有悟性要先知不足

“悟”字一边是个“心”,另外一边是“吾”,意思是当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就有了悟性。其内涵包括对自己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悟性是认识自己及自己和环境关系的一种能力。有悟性,首先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继续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才说明已有悟性。临床上如何将中西医很好地统一起来,服务临床,就需要智慧,更需要提高我们的悟性。如果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仅仅看到其对立,不能算是一位有悟性的医生。如临床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后口渴、多尿、多饮症状迅速改善,那么从中医角度讲胰岛素就具有养阴生津的功效,适合于阴虚燥热患者;但如果将其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就会较差。临床还发现某些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后厚腻苔消退,于是就启发我们在用常规思路治病厚腻苔不退时,可改用大剂量天花粉、生地养阴,一般用量为30g~50g,一周左右厚腻苔就可以消退。

而舌光无苔主要见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阴虚,药物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等;一是舌紫暗无苔,用活血化瘀中药使气血顺畅,营养充足,则舌苔渐生;一是舌淡无苔,淡味健脾中药如扁豆、茯苓、山药、甘草等常有卓效。从临床中获得悟性,可有效指导我们临床实践,有利于中医师快速成才。

靠悟性去解决问题

提高中医悟性,必须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中医诊疗疾病与西医的对抗性思维不同。就西医而言,高血压者要降压,低血压者要升压,中医就不是这样。临床上中医常通过中药补益正气,调整脏腑功能,使高血压者血压下降,低血压者血压升高。再如常有患者表现为上半身热、下半身凉,西医无从下手,中医运用传统哲学思维,以调理气血之法就能治愈。

此外,要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提高。执着于某一个知识、某一观点、某一个学科、某一位老师的教导,提示尚未真正开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有悟性去理解古人讲的东西,还要仔细观察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中依靠我们的悟性去解决难题,这都是悟性的具体运用。当我们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了临床的复杂问题时,自然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悟性在临床实践中也逐渐提高了。所以,应该养成一种解决疑问的习惯,习惯于有疑问,又习惯于解决疑问,久而久之,悟性就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有文史哲背景学中医更具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副主任医师 朱 立

学习中医,要有悟性,历史、哲学等修养亦很重要。在给学生上课时,我发现文科生更容易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而有的数理化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却学不好中医,这一现象值得思考。

实际上,学习中医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因为中医学阴阳统一、互根互用的哲学思想不仅可以指导我们临床实践,也会影响个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规范。对于一个现代中医师来讲,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关系,不要仅见其对立,更要理解其相统一的一面。如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生血,现代医学认为肾脏可以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等。我曾跟随一位西学中的老师抄方,见其常用现代医学解释一些中医临床问题,比如风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处方为银翘散合生脉散、五苓散,且用强心利尿抗感染来解释其处方思路,虽未必贴切,但有利于学生理解。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这位老师常用中医的理气通降、和胃制酸等治法,并将其比作现代医学的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功效,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配合治疗。因此,我认为提高中医的悟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史哲背景,还需要处理好中西医思维方式的统一。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恼人的枕边话

上一篇:

性爱能帮你发现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