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成为名中医须经哪些历练

2018-12-10 19:05:01浏览:60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范炳华很多名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史。那么,对于成长环境与中医无缘,从大学开始才接触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范炳华
 

很多名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史。那么,对于成长环境与中医无缘,从大学开始才接触中医的年轻人,是否真的无望成为名中医呢?浙江省名中医范炳华教授从事中医推拿工作40余年,当过“赤脚医生”,进过中医院校,现为教学、临床双肩挑的医教结合型角色,他总结了成长为名中医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分享给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同仁。

 

 

受《中医药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走俏“一带一路”等众多利好消息的影响,社会对中医发展的期望值明显提高,对于如何培养中医药名医、名家也提出了众多看法。在此,笔者从本学科的角度谈点看法。

60年以来,中医药发展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中医药教育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医从个体诊所到现代化的中医院。医学领域是一个迟熟型的领域,从普通医生成长为专家、名医耗时很长,严格地讲,其职业特点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知识面没有最全,只有更全。笔者认为,一位名中医的成长要经历临床模仿、知识梳理、经验升华三个阶段。

临床模仿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生刚从学校毕业走上临床,满脑子的书本知识,缺乏临床经验和临证处理能力。怎么办?只能靠模仿书本,模仿老师,模仿兄长,模仿主任,照葫芦画瓢。书上怎么讲,我就怎么做,老师、兄长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才能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熟。这个阶段需要3年~5年。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医要发展应以临床为根本,古人学医三年能独立应诊,现代院校教育模式无法提供大量的临床实践机会,从而提出坐堂式、药店式、诊所式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院校教育是通识教育,以基础理论为主,有附属医院、现代化的中医院作为临床实践基地,有众多专家、名医给予指导,有现代医学检查设备,其培养应该说是符合现代中医发展的模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培养医学人才、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医学院校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提供临床实践机会上多下工夫。

知识梳理

一位毕业4年的中医医生曾对我说:“老师,我在学校读了五年书,学了什么我都忘了,只有您讲的三句话我没有忘。”我问是哪三句?她说,您讲的“手法作用点,手法作用力,手法作用力方向”我没有忘,而且很管用。可见,知识的梳理很重要,在校生要跟老师学会知识梳理,进入临床也要时常自己进行知识梳理。

梳理什么?从病史采集做起,通过望、闻、问、切,体征检查,根据主诉、主症,按照循证医学规律,去伪存真,梳理出临证规律。怎样梳理?依据疾病的症状规律,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照书本知识梳理老师的经验;对于临证所见所遇,多思考、多总结、多验证,梳理出临床诊疗规律,总结出自己的诊疗特色,形成自己的临床经验。知识梳理阶段是名医成长的重要阶段,一般需要5年~7年。

经验升华

经验的升华是医生成为专家、名医的关键阶段,是对多年临床中积累的临证风格、诊疗特色、诊治优势,通过知识梳理上升为经验,提升为理论的过程。古代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只出了七十二贤人,足以说明要成专家、成名医是很难的。

经验升华靠凝练,如何凝练?一要有东西凝练,没有东西再凝练也没有用。二要善于凝练,即对某病、某症在诊断上有独特的思维,在治疗上有创新方法,且经过临床大样本验证行之有效,能够形成独特见解。三要通过凝练得到再升华,形成对相应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如上升为“有症必有因,无因不成症”的临证思维,“症因要相关,无关非诊断”的诊断思维,“治因宜为先,非因症难消”的治疗思维。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望江南子茶缓解咽炎

上一篇:

口味重爱吃凉加重体内湿气 春季祛湿5妙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