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每年除了培养规模庞大的中医本科生外,还培养了数量可观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人员也不在少数,可结果并没有按预想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甚至出现了很多中医研究生毕业后不安心从事中医工作、“西化”趋势明显的不正常现象。这样无论高校培养多少中医毕业生,业界仍然感叹中医人才短缺,老百姓依然很难找到好的中医师看病。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呢?
笔者认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必须在“精”“专”上下功夫,要坚持和探索中医精英化培养之路。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已经证明“广种薄收”模式不可取,这是对国家教育经费、个人成长的巨大浪费,是对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不负责任。对于如何培养精英化的中医人才,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培养中医要推行“得其人,方可授之”的择人理念。历代名医传承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如扁鹊之传长桑君、李杲之传罗天益等都证明了中医“择人而授”的正确性。而当代中医高等院校招生时,破坏了中医这一千年传承规矩,造成了高校培养中医“广种薄收”的恶果。曾有针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很多学生报考中医院校并非喜欢中医,而是贪图其分数低、容易考取,这为中医培养埋下了隐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中医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中医培养应逐步推行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多位国医大师在谈到中医传承时一再强调,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愿意为之刻苦学习钻研,并能够持之以恒。然而一些学生接触中医后,不能理解中医思维方法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这样是无论如何学不好中医的。勉强维持到毕业,要么改行,要么“西化”,造成不合格的中医流入社会。笔者建议,高校应探索中医培养的淘汰机制,不再粗放式地搞“一刀切”,不一定让所有中医学生都能从中医专业毕业;对于确实不适应学习中医者,不应勉强和姑息其从中医专业毕业。
再次,中医培养要推行少而精、精英化培养之路。把握好了选人关,就要在培养上重点下功夫。实践证明,“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模式、众集一堂上大课等培养模式对于培养中医的效果并不好。既然选好了徒弟,就要用心培养。带教老师要带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中医治病救人的魅力,帮助学生坚定中医信念。笔者认为,中医培养可借鉴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国家给予相应的经费倾斜和扶持政策,确保他们在学习中医期间能够心无杂念地钻研中医,学好中医。
最后,要为精英化的中医铺设就业路。坚持少而精的中医培养,并确保这些经过良好培养的中医能够走上中医之路。有关部门要对中医工作予以支持,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激励,确保中医医生有信心从事中医,愿意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从事中医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