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用结构性调整破解“看病难”

2018-12-05 21:51:35浏览:92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目前,尽管各界人士对“看病难”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认为卫生部门没有把工作做好。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不利于有
目前,尽管各界人士对“看病难”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认为卫生部门没有把工作做好。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不利于有效破解难题。因为,眼下的“看病难”已不同于以往的缺医少药。所以,我认为目前应该通过调整结构,来缓解看病难问题。  因结构性失调所致的“看病难”,供需双方的因素都存在。供方的因素有:医院等级和专科结构、医生等级和专科结构、药物使用等级以及服务等级面不同所形成的问题。需方的因素有:疾病的种类不同和病程不同、对病程的认识和需求不同、对看病的认识动机和需求不同所形成的问题。  这种结构性的失调,从一组数据中可得到证实。如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只有一半享有医疗保险。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小医院服务不足,大医院负荷过重问题造成供需失衡。既然“看病难”有结构性失调的原因,就应合理解决目解决前卫生服务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合理性结构”的标志是合理利用资源,社会各相关部门协调,行业部门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广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使医疗服务获得最佳效率和效益。  合理调整结构,对于供方而言,需要根据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实施不同医疗服务供给方法。解决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体“看病难”,需要从设备、人才方面均衡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区域卫生人才结构,解决“看名医难”、“看好医生难”的结构性矛盾。对于需方来说,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行理性的判断,避免做一些无谓的寻求。如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或慢性病,应坚持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只有从结构上认识看病难问题的根源,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浙江省杭州市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进行了结构性协调的探索。经验表明,只要从“布局”和“功能”两大主题着手,即从解决好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提升卫生服务的功效性,增强卫生服务的互动性上,优化卫生资源的布局,强化卫生服务的能力建设,就能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 杭州市卫生局局长陈卫强(本报记者李水根通讯员俞志新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公共场所应普及“傻瓜除颤器”

上一篇:

生物体内痛觉诱发和维持新机制被揭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