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1%,8月的统计数据是23%,而到9月份则达到了26%。今年一直在零点附近徘徊的利润率也增长迅速。”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近日向媒体透露这组数字时显得很轻松。 业界担心医疗领域价格“三失灵” 于明德分析认为,医药产业在今年出现“拐点”主要有三个原因:不良事件少了、政策出台慎重了、专项整治见效了。 医药收入增长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资本市场在今年异常活跃。平安证券的行业高级研究员杜冬松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41%左右。 此外,新医改方案有望近期出台,也成为医药企业利润“回暖”的另一个原因。加上开展居民医保试点后,像北京等地开始接近全民医保目标,使药品市场容量大大增加,同时第三方付费对医生处方的约束机制,有望扭转国产药与进口药竞争的不利局面。 “医改是机遇,药改却是挑战。”湖北九州通集团副总经理牛正乾认为。 他说,全民医保会使患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甚至趋向选择价格贵的药品。因为在普通患者的眼里,他们对药品质量评判的标准就是价格,一分钱一分货。“全民医保前,医生开一盒20元钱的感冒药,患者肯定觉得贵了,因为自己要掏腰包。享受医保后,医生如果给患者三种的选择,10元钱、20元钱和50元钱一盒的不同的感冒药,患者肯定要50元钱的,因为自己只需要掏10元,就可以拥有50元的药。” 牛正乾分析说,医药工商业面临着4块市场: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近年来,价格竞争机制在这4个市场中1个失灵3个有效。其中,医院的价格机制是失灵的,中标药品价格越高越受欢迎;而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的价格机制是有效的。国家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很少,他们采购药品的心理是买进要便宜、卖出要贵。 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北京今年已经执行了社区用药零差率,乡镇卫生院也要按照医保目录联合招标,这样价格竞争机制就变成“三个失灵一个有效”。医院价格竞争机制还是失灵的,因为在医保部门对医院医生的处方行为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医生还是愿意开价格高的药。而社区医院用药零差率后,政府拨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采购药品的心理有了变化,低进低卖、高价高卖,企业就不会有太多的价格空间,这也会影响企业为基层卫生机构生产、销售便宜药的积极性。 牛正乾担心,最终,价格机制只在社会药店有效。全民医保后政府希望降低价格,因为过高的医药费用会使医保基金不堪重负;而患者希望吃好药,医生也希望卖贵药。当市场化的医药工业面对垄断的医疗行业,还有一个非市场化的政府监管环境时,结果必然会导致产业链条的扭曲。 “患者和医院的需要达到了一致,政府支付就麻烦了,医保基金面临崩溃的可能,所以政府必然要加强监管。”于明德认为。 乱世要“竞”出创新时代 全民医保带来的医药行业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于明德说,以北京市为例,政府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补贴1100元,百姓只需要出300元,加在一起是1400元,就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报销目录范围内,一年最高报销7万元。简单推算一下,就增加了上亿元的市场。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推行了四五年,现在政府出40块钱,农民自己拿10块钱。所有农村合作医疗建立起来以后,50块的标准虽然不高,但是中国有将近8亿农村人口,就又有了至少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中,如何避免医药行业新的价格失灵?企业该如何做药,如何卖药? 牛正乾说:“如果企业只有同质化的品种,他们的药品销售必须经过以下几关:首先要在招标采购中取胜。中标之后,医院挑选药品还有‘一品双规’的限制,也就是说企业不光要自己进去,还得有本事把竞争产品挤出去。此外,还要进入医保目录、城镇居民用药目录、儿童用药目录、城市社区用药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等。这样企业就要设招标办、目录办、价格办,然后再建立一支强势的营销团队。” 牛正乾认为,医药领域的局面要体现竞争的真正含义:相向为“竞”、同向为“争”。现在很多企业仅仅考虑的是“争”,采用各种方法,到市场上抢份额;“竞”的方面考虑很少。因此,企业竞争除了要比拼控制生产成本、营销能力之外,还有重要的公关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要突破这么多门槛的限制,还不如搞创新,开辟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