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有五种含义
笔者发现,国内对“中西医结合”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认识。
最早的“中西医结合”是指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医生。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批语中提出“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1958年10月17日,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在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写道:“要求在两三年内培养出两三千名或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作为整理祖国医学的骨干”。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医”指的就是西医院校毕业以后再学习中医,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其中的中西结合就是指的这个含义。
“中西医结合”的第二种含义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把已经证明有效的中医治疗办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加以认真的普及”。人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即指此而言。
第三种含义是指“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祖国医学”,并有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理论、新体系、新学科的过程。
第四种含义是指“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是中、西医探讨临床优势相加的最佳模式的过程,也是两种研究对象、两种研究方法由二到一的过程。中西医结合仍将是两种学术体系并存,相互取长补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量变过程。
第五种含义是指统一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新医学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通常指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而言。
正因为大家对“中西医结合”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人们经常因为分歧发生争论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有必要对中西结合进行认真的讨论,究其本质和发展方向等。
研究重点应是学术相互配合
虽然中医学和西医学都研究疾病的防治,但各有特点。西医是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论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而其诊断具有微观、明确、精细和专一的特点;但由于偏重于局部的微观研究,其对机体宏观的整体反应状态重视不够。中医是运用构成论的方法和直观的手段,借助古代自然哲学为说理工具,取类比象,演绎推理,反映不同机体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综合反映状态,具有宏观分析、模糊定性、注重整体反应的特点,但缺乏对局部结构形态的微观病理研究和精确的定量描述。
因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各自独立的,并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很难做到理论体系的结合。事实上,至今“中西医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内容无非是中医+西医,并无独立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也从实践方面做了证明。
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不应是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药学,重点应当是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在疾病的认识方面,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既能了解疾病局部的微观病理变化规律,又能把握整体反应状态,较之中医或西医都更进一步地解释了疾病的本质。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促进中西医各自学术的发展,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