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秦晓明 |
近年来,就业难一直困扰着中医学子们。有人诉苦:中医毕业生就业面太窄,西医医院不要,甚至大部分中医院也偏好西医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以考研、考博的方式逃避就业压力。可硕士博士毕业就能找到工了吗?中医药高等专科院校毕业的岂不是更难? 学生专业意识不强,职业规划不清 在中医院高等专科学校,有相当数量的中医学子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不甚了解,对所从事的职业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能够对未来的职业做出清晰而科学规划的也不多,专业意识明显不强。 结合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情况,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缺少系统性的教学氛围,生源不够优秀,所报专业基本为“被选择”,导致学习专业的原动力不足;二是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与行业要求相较落后,专业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三是在人们观念和市场需求上还有些误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实践成才、岗位成才理念不足,在实际岗位存在着“眼高手低”与“手低眼高”的情况。 教学质量尚需提高,考核方式有待规范 学生的学习成绩受教学方式、方法影响很大。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掌握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依靠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与有效的教学实施;不能更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带动起实际参与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几乎是注定失败的课程。 近年来,虽然各校对课程考核方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初步建立了一套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但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所有试卷也基本采用“谁授课、谁出卷”的方式制定,这并不能全面且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 作为一名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管理者,笔者认为寒窗苦读数年医学,是为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所以学校应该将“精准定位,办出特色”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让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岗位。为此,我们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坚持面向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面向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医技护岗位,面向中药全行业,帮他们预先找准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力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服务性人才。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要构架和打通学生实习、实训、升学、就业通道的“立交桥”,重点需要加强教学质量,尤其是精品课程项目建设,采用方法论、系统论、市场论的方式,充分发挥联盟纽带的作用,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去年年底,我们与四川省针灸学校等四所医学专业学校签订了《中医药中高职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举办五年制高职专科教育协议》,正在开展以下方面战略合作。一是联合举办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3+2”模式)高职专科教育合作,开展中医康复、护理、中药专业;二是开展高职单招及对口高职教育合作(“3+3”模式);三是我校与四川省针灸学校牵头组建的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对企业、行业的产业发展提供应有的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学中医的路很漫长,老师作为引路人,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好基本技能,帮他们开阔眼界、转变思维。今年5月,我们又与韩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排名前10名的综合性国立大学——江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师生将互访、提供学生专升本与短期交流项目、共同举行学术及教学研讨会、在中医药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进行科研合作、交换学术数据和教材出版物等;还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上的友好邻邦增强合作,既对双方学习互教互帮,又对东西方包括医学在内的先进文化互学互助,能更及时有效地吸收借鉴国外优质教育的经验,对提高高职高专类学生的整体素质乃至服务基层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王 宁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