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提出:“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事实上,“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在业内流传已久,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都会被一篇题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文章刷屏。
除了下滑的药材质量
大处方也将毁了中医
“中医毁于中药”的说法给大家提出了一种警示,就是中药材的质量要引起关注。目前在我国中医药医疗市场中,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因素正在快速摧毁中医药事业:一是中药饮片被大量“兜售”,二是中药材质量每况愈下。
中药饮片被大量“兜售”。曾几何时,中医人养不活自己,中医院面临生存困境,许多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得不让中医专业的医务人员改行从事西医工作,决定在西医领域与综合性医院一决雌雄,最终导致中医院姓“中”实“西”。那些留下来从事中医诊疗的医生,也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研读中医古籍,能够研究经方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了。许多中医毕业生也不愿意花时间苦读枯燥乏味的古籍,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不深、领会不透,往往出现辨证不准,常常是见一个症状就添加几味药,处方的药味很多,治疗效果却离理想越来越远。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祖国传统医学,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西药和中成药降至成本价,唯独保留了中药饮片的差价。新近下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对于中医医院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政策,但一些医疗机构却念歪了经。出于医院发展、员工福利和薪酬考虑,有的中医医院为了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鼓励医生开具中药饮片处方。过去已经改行做西医的医生或者是略知皮毛的“西学中”医生亦开始大量“兜售”中药材,因为不懂经方,处方味数一再增加,多时甚至达30余味。
中药材质量每况愈下。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药企或药农违反自然规律,大量中药材在各地被人工种植,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我国药材的主要来源。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人工种植和栽培中药材的供货量占药材使用总量的70%以上,种植的中药材或多或少已经失去了道地的性能。
在我国现阶段,人工种植和栽培中药材普遍存在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经营管理较为粗放,重视产量而轻视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现象,这些导致中药材品质和质量下降,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种植农户和企业对优良中药材药种的鉴别能力比较低,假种现象也时常出现,还有一些中药饮片供应商以次充好、用非道地药材代替道地药材,从中牟取暴利。
开经方用道地药材
医生需要坚强后盾
救治“中医毁于中药”的病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大力提倡“经方+道地药材”。然而经方向来用药味数少,如果用经方,势必导致中医医疗机构的收入减少;而道地药材常常比非道地药材价格高,如果用经方的同时再选用道地药材,势必增加医院的成本,许多公立医院不愿这样做,不想因为使用道地药材和经方而牺牲自己的绩效工资。那么,如何才能使中医院有动力开经方,选择道地药材呢?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使用经方、选用道地药材,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说,一定会提高治病效果、提升医院品质、创立医院品牌,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最终吸引更多患者。所以,要提高医院管理者对“经方+道地药材”这一中医治疗根本的认识,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搞急功近利,这才是实施“经方+道地药材”的首要条件。
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鼓励“经方+道地药材”。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中医院经济收入问题,不能让中医院整天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开大处方、用廉价药材。一要建立中医理论研究的专项资金,鼓励中医师潜心研究经典处方;推进名老中医带学徒的传帮带工作;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升他们辨证施治的能力。二是设置使用经方、道地药材补助经费,弥补在使用经方和道地药材中造成的部分经济损失。
加强多部门协同保障作用。一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督查考核组织,建立经方考评制度和道地药材核查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个人及单位给予经济处罚,并与个人和单位的考评挂钩。二是调整医保政策。一些地方的医保部门简单地认定不足6味药材的方子不能归于治疗处方,因此对于少于6味药材的处方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事实上,许多经典处方均少于6味药,如四君子汤、四物汤,更不用说独参汤。在这一政策下,为了“符合医保的要求,保障患者的利益”,医生不得不在经方上添加味数。因此,加强与社保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是消除推进经方道路的障碍之一。三是医疗机构要严格把握药材的进货关和验收关,不仅查验药材的产地,还要查清药材采集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