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话题近些年讨论热烈,诸如中药现代化、中医药立法、中药临床试验、中医药发展方向及中医从业资格等。很多专家,很多观点,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推动中医药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很重要的工作应该放在基层人才培养上,如此才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基层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基层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2016年4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数据显示,到2016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8万个。其中,医院2.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93.6%,相对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加了4704个。以上数据说明基层从机构数量、就诊人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基层有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基层医生中以西医大夫居多,以往治疗方案主要靠输液、打针,造成了基层普遍乱用、滥用抗生素现象。当下,国家进一步推进“限抗” 政策,限制打针输液,这也给中医药发展创造了机遇。
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短缺
根据《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的要求,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目前我国约有3.4万个乡镇,所以人才需求量很大。依靠高校每年培养的中医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况且,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的高校毕业生,能去基层工作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中医药在基层落地生根。
破解人才困局需有顶层设计
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有很多原因:如就业观念引导毕业后去大医院,便利的大城市生活导致不愿去基层,已经开拓的眼界无法回归小地方,相对低的待遇不符合期望等。所以,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应解决待遇和观念等核心问题,否则短期内收效可能不显著。
西医大夫学中医技能。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基层有很大的生命力。发展针灸、推拿、熏洗、贴敷等方面的适宜技术,有利于较快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利于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以,鼓励基层西医大夫学习中医适宜技术,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目前很多行业组织、企业等也开始在这方面发力,值得鼓励。
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从事中医。《中医药法(草案)》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从事中医行业,服务百姓。这个制度让很多热爱中医、拥有技术的人感到高兴。然而,现实中,需要把好这道门,门槛如果太低,有人可能借机打着幌子,在技术不合格、资格不具备的情况下从事中医药服务,反而会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其加强管理。
师承教育。基层医生信息少,渠道少,拜师机会少,所以如何建立一个可以加强基层与高校专家、大医院专家学习的机制,让普通的基层医生有机会拜得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大力发展基层的师承,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完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