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西医结合难 出路在哪里

2018-12-10 19:08:51浏览:47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 王祥义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原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 王祥义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原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屈指算来,这一伟大指示发表已经58年了。

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在毛泽东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指示指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国中西医药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实事求是地说,真正实质性的进展仍然乏善可陈,中西医仍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们不能不感叹:中西医结合太难了!我们不是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不是没有民众的支持,我们不是没有基础和优势,我们不是没有尽力,但东西方两种文化衍生的科学体系,数百年来的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实现真正的结合必然是件困难事。那么,症结究竟在哪里?

谈经论道

应凝聚中西医共识

何为“道”?《黄帝内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人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庄子·缮性》曰:“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所以,“道”又是原则、道理,是观念、意识,是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若中西医结合,这些观点要统一,这可能是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支点。

“天人合一”观的含义是什么,它对医学有何意义?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医疗、疾病、保健、卫生、生态、养生、生态医学?是保健从属于医疗,还是医疗从属于保健?对抗疾病的主体是医生还是病人?如何理解平衡和谐观?如何理解扶正与祛邪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明确,医学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统一,中西医就缺乏基本的共识。

中西融合

需待原理观念统一

中西医结合之难,以及数十年少有建树,令一部分人产生中西医结合的旗帜还能打多久的疑虑,甚至认为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哲学和文化体系。

中西医虽然分别来自东西方的哲学和文化体系并受其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研究人体健康的科学。“科学无国界”。根据学科分类的客观原则,医学只有一门,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决定了医学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因此,从基本原理入手,将能有力破除中西医能否结合的疑点。

中西医之异,更多的是方法论。你用CT检查,我用手指号脉;你用静脉点滴,我用草根树皮;你用仪器理疗,我用针灸推拿……二者相差甚远,一时难以融合,待到基本原理、观念统一之际,再来想办法融汇治疗方法不迟。

保健养生

结合的最好切入点

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举步维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没选好切入点。在临床医疗方面,很难扭转西医为主的局面,“中学为体”就是一句空话。望闻问切不如现代化检查设备明确、一致而直接;熬中药吃多数情况下不如现代治疗手段来的直接而快速;多数病人的第一选择是西医而不是中医。

把单味中药提取成分后改变剂型,做成药片、针剂,搞成了中药西用,而且我们难以把所有的中药都这么做;用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脉象、舌象等中医诊断方法,还是让中医向西医靠拢;中医的概念多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西医的概念多属于实体论的范畴,用西医的概念去研究和评判中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可能误入歧途。

由于保健养生比临床治疗更多地以基本观念、理论为基础,中西医较少歧义,故中西结合就更容易些。所以,笔者认为养生保健是最好的切入点,且其具有作为“体”的各种条件。1.历史悠久:中医养生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保健学,且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发展。2.系统完整:中医养生学囊括了饮食、运动、情志、起居、四季各个方面,很多是现代西医学也缺少的。3.科学性强:即便是用苛刻的现代科学眼光去评价,中医养生学整体上也是非常科学的,西医可能看不起中医,但很少对养生有异议。4.群众基础:中医养生已经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为本

扭转课程方面的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在的医学生,就是将来的医生和科研人员。我们应彻底扭转西医院校不学中医的局面,在所有医学院校添加中医基本知识课程,或在《医学导论》中大量增加中医理论内容,去论述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中医学的历史。

以往进行过的大规模举办西学中班是有成效的,但是并不应像当时的卫生部那样将其冠以“中医科学化”的标签,并以“中医西化”为目的。要通过教育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疾病观、养生观、治未病观、以人为本观等重要观念,学习中医辨证施治和调节平衡的诊疗方法,这将夯实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基础,也会使这些未来的医学家们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饮食不要过咸 三个饮食原则能防癌

上一篇:

荔枝核陈皮止胃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