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民俗节日,其传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共庆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因为端午节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湿热、温毒之气郁蒸,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百病易从口鼻而入,人们佩香袋,挂艾蒿、菖蒲,涂撒雄黄及饮雄黄酒,或烟熏消毒,均可作为一种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 雄黄药用历史悠久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三方用雄黄治疗疥癣的记载,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将其列为中品,载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本草纲目》谓其为“治疮杀毒要药也。”现代认为本品主含二硫化二砷,辛苦、温,有大毒,界定其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主要用于痈疽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癫痫、破伤风、哮喘、疟疾及疥癣、麻风。临床广泛用于痈疽疔疮、癌瘤积毒、痰盛惊风、虫疥湿癣,其效验甚笃。即使在当代国家药典和部颁标准中,尚有数十种成方制剂中用到了该药。 《神农本草经》中将雄黄列为“养性以应人”的中品,很可能主要取其有效的治疗作用以及方士服食之用。对其毒性其实古人早有认识,对其炮制和入药质量很有讲究,除了用雄黄炼丹、制药疗疾外,更多地用于避邪、解毒、杀虫。古人在腰间佩戴雄黄,或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的香袋,主要是为了避邪和预防蛇虫伤害。 雄黄主产于甘肃、陕西、湖南、贵州及云南、四川等地。雄黄色泽鲜红,雌黄色泽橙黄,在辉锑矿、辰砂矿中多见。雄黄中毒后发病迅速,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重则尿血、血水便、发热、烦躁,甚则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其列为毒性中药进行管理。 雄黄酒有何功效 雄黄药酒,肇自何时,系何人所创,其配制比例如何?一时难见准确史料,仅有《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另有一说为:“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是为雄黄酒,此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还有人指出,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希望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这里说明了饮雄黄酒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加之神话传说中,常有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白蛇传”中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使人们更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 喝雄黄酒的习俗还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后,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以图药晕蛟龙和鱼虾,保护屈原尸体。结果不到一会儿,水面上真的浮起了一条被药晕的蛟龙,人们把这条蛟龙拖上岸,抽其筋,剥去皮,随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面庞、耳鼻、额头及手足心等处,以求使孩子免受毒虫、蛇蝎伤害。这说明雄黄酒的制作和饮用先于屈原投江以前。但可肯定的是,当雄黄酒与吊言屈原联系起来以后,每逢五月五日使雄黄酒的应用更为普遍,用法越来越讲究。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文明日益进步,传统的端午节及其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有所创新,文化内涵不断有所丰富,饮雄黄酒以及用雄黄避鬼邪的某些活动已少见。目前,大众已不再使用雄黄辟邪杀虫,不再配制和饮用雄黄酒了。但我们深信随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端午这一古老的民俗节日将更加显现时代的光辉,雄黄与含雄黄制剂的药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