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一减一出”巧祛湿

2018-12-10 19:12:20浏览:8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中医认为外部影响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叫邪气,最常见的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夏季多湿的气候特点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发
中医认为外部影响人体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叫邪气,最常见的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夏季多湿的气候特点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发生。   人与自然相应,自然界的湿气叫外湿,人体内部产生湿气叫内湿。不管外湿内湿,产生之后影响人体的症候表现是类似的,《内经》称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对于湿邪,可以通过减除产生湿的环境、排出体内湿气,即“一减一出”两种方式巧祛湿。   外湿内湿都要避   外湿的产生属自然界的水湿物质循环异常所致,如居住环境湿度大,或空气湿度高等。对于人体而言,如出现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病理表现,中医往往认为与湿相关,如困倦、乏力、肢体酸困沉重;纳呆泄泻、水肿胀满;黄白带下、脓痰浊涕、疮疡、湿疹等;舌质会出现齿痕,舌苔白而厚或腻。虽然这些症候表现没有特异性,但湿邪久而久之会导致慢性病,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   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看,祛除人体的外湿就能够减少湿邪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根据人体的脏腑理论,凡是跟人体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出现器质或功能的异常都可影响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内湿。那么脏腑中水液代谢主要就是肺、脾、肾三脏,通过脾主运化水湿、肺主通调水道、肾司二便的功能形式来实现。   排汗是祛湿的重要手段   要避免人体不受湿的影响,对外湿来说,就是避免居处的潮湿和空气的湿度。祛除体内的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来源,二是增加湿的出路。根据脏腑的功能,减少来源方面,一些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本身就助湿的食品要少吃,即“肥、甘、厚、腻”。其中,“肥”可理解为含脂肪多的食物,如各种肉类;“甘”可理解为各种含糖的水果或饮料等;“厚”可理解为饮食佐料添加较多的食物;“腻”可理解为奶油、奶酪等高热量不易消化的食物。这些一方面本身“助湿”,另一方面影响脾运化水湿功能,间接“生湿”。如果出现内湿表现时,可以主动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食物的来源。另外,可以通过食疗和药疗来恢复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常吃的食物有冬瓜、薏苡仁、陈皮、山药等,都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增加湿的出路,就是通过食物或药物增加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药物治疗需要找专业的中医开具方药来调理,上述食物即健脾又能利湿,其实也是增加湿的去路。我们人体排汗是一种很重要的调节内湿的功能,发汗可以通过运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饮食比如麻辣味食品来实现,从养生防病的角度讲,更推荐加强运动锻炼,既可以直接排汗,又可以间接加强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来加速湿的运化代谢。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失眠头痛服核桃桑叶丸

上一篇:

冬病夏治 并非包治百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