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将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在多数人印象中,法律条文可能大都一板一眼甚至晦涩难懂。但仔细读完整本《中医药法》,其中的条文或词句却并非生僻拗口,反而简洁明了、关切自身。而新法一经颁布,各种解读、各种释义层出不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的最大感受是,法律条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仔细琢磨,意蕴无穷。 “中医药”到底指的啥 第一个概念“中医药”。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在古代,中医药有各种代称,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等等,中医药是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传入我国,为了便于区分,老祖宗传下来的医药学就被称为“中医药”。 其实,少数民族医药也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朝医药、瑶医药等等,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设有本民族的医疗机构。就拿藏医药来说吧,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如久负盛名的《四部医典》,有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藏医学逐渐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如圣洁莲花般,佑护着雪域高原。 怎么才叫“道地”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中药治病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了哪些药材疗效好,哪些疗效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药材的道地性。因为受到土壤、空气、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样的药材在不同的地方种植,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及所产生的疗效皆有不同,所谓的南橘北枳即是此意。 古代通常对中药材的产地有详细的记载,很多中药名都带有产地,如潞党参、怀山药、怀牛膝、杭白芍、川贝母、广藿香、广陈皮等等,让人一眼就知道这种中药哪里最优良。 说起党参,当然是山西上党的最有名。秦朝设置上党郡,北周时更名为潞州,因此党参也称潞党参。还有“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这四种中药。怀庆府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 此外,东阿胶即东阿阿胶,是滋补名品,很多女性非常喜欢,用来补气养血、美容养颜,身价颇高,产地自然是以山东东阿最为有名。再有,天府之国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所产的川贝母、大川芎、川花椒、川羌活、川牛膝等等,皆为上乘之品,至今仍应用甚广。当然,广东也是道地药材大户,广药又称南药,系指广东、广西等地出产的优质药材,如广藿香、广陈皮、广佛手、广砂仁等等。再如产自东北地区的辽细辛、北五味子、北柴胡、关木通等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我们在记忆中药名称的时候,带上产地,不仅更加顺口,还能了解其最佳产地,可谓一举两得。 “经典名方”从何而来 所谓“经典名方”,这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说起经典名方,即使是不懂中医的人士也都能随口举出几个例子,像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逍遥丸等等。从宋代开始,我们就有了和剂局方,开启了官方制作中成药的时代,很多名方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赫赫有名的同仁堂、雷允上、胡庆余堂、陈李济等等,更是耳熟能详。中医经典卷帙浩繁,名方不计其数,这些宝贵的财富值得传承和发扬。同仁堂的祖训写得好:“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们面对的是芸芸众生之生老疾苦,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精诚之责,玩不得半点马虎,挖掘名方名药,善莫大焉!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古老得像位百岁老人,花白的胡子和眉毛里都蕴藏着精辟明典。希望《中医药法》的颁布和实施,让我们的百岁老人焕发青春,义无反顾并虔诚地守护着这方热土,继续创造他那神奇的故事,以造福世人百姓。(本报记者匡远深整理)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