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原创的、有效的且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学术价值的一门学科,将成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关键的医学力量,更是在未来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能贡献的主要卫生资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医药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板块,必将成为人民谋生存、企业谋转型、社会谋进步乃至国家谋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医人面对的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春天,但也承受着万众瞩目的期冀和压力。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把握机遇,在良好政策扶持下找准方向、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笔者谈一谈个人看法。
形势不等于优势
有特色才有优势
随着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中医药行业内外人士共识是中医药发展的春天来了。大好形势,万马平川,看似中医药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科发展具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在笔者看来,中医药学本身强不强,中医人自己行不行,才是驾驭形势、把握优势的关键。
诚如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所言:“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能发展。”中医药学之所以成为中国本土传承千年而历久弥新的学科,不是人为强加的结果,更不是一厢情愿的选择,而是深厚文化底蕴孕育孵化的成果,是千百年反复临床取效的成就,是大众根据实际需求自然认同与选择的结果。目前保留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医学文献资料、在民间各地广为流传的中医药技艺方法、在不同地域服务百姓的名医名师经验,都是中医药的特色宝藏;而这些宝藏正需要中医人凭着专业本领去发掘、发扬。所以,形势不等于优势,我们务必打牢基础,深入挖掘中医药特色才能不负形势、扶摇直上。
政策不等于战策
能自律才能打胜
近段时间以来,一批与中医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振奋激荡着中医人的心。于是乎听风是雨,网络舆论中时不时出现各样消息撩拨中医界的视听神经。如中医门诊或医院的建立条件如何宽松、政府扶持力度如何大,民间中医师不再需要通过医师资格考试,西医必须要参加中医学习……真假参半,令人难以置信。中医药学作为在临床中确能取效、在文化上颇具特色、在科研中深富价值、在市场里极具潜能的学科,得到政策的扶持、法律的保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民心所愿、实际所需。在笔者看来,中医人大可不必因为政策而沾沾自喜,更不能仰仗政策而悠然自许,在这种态势下反而更需要冷静、自省、自律。
政策并不能等同于中医未来的发展战策,利好的形势往往意味着倍增的压力。政策往往反映的是国家针对这一时期现实需求而制定的战略,至于如何应战、如何战斗、如何打胜还需要具体的战术、战法。面对政策,中医人可以欢欣鼓舞,但更多的应该是沉着冷静。中医药学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屡受冲击,历代中医先贤后学也在这一过程中倍感委屈,我们这一代中医人更应该明白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政策有利之时,除了努力搭上政策的顺风车,我们更要“外松内紧”,净化中医队伍,明确中医纪律,营造更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扎紧行业内部的“铁笼子”,不能成为可宽可紧的“松紧带”,才可以成为能打胜仗的当代中医人。
市场不等于磁场
会中和才会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中医药成为诸多创业团队、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那么,作为中医药学行业自身或者中医人,我们怎样既能把握机遇乘风破浪,又能把握舵浆经受考验?笔者认为,还得发挥中医药所擅长的中和思维来发展行业。
中医药学历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学科,正是基于其中和思维才能不断发展,也因此自古医学理论就倡导中医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因此成就了其高屋建瓴的整体观念的医学特色。早在2015年,笔者就正式发表文章提出并阐释了“中医+”思维,倡导中医整体观念,促进中医内部的学科融合,推动中医外延与其他学科广泛融合,进而夯实学科基础、回归中医本质。
要知道,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中医不仅要保持自身学科的完整性来强化学科属性,同时也要学会吸收、学会借力,才能够以从容之姿应对万变。自身学科得以融合,学科本质特色就愈发明显、愈发强化,才不会随波逐流;善于吸收与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紧随市场,才不会落后挨打,两个方向的有机结合才可共同促进中医药学在市场中既彰显优势又不削足适履。今天的中医人既要有效地保留利于学科传承、尊重学科规律的规矩与传统,同时也得大胆地汲取多学科优势,既执中又融和,始终坚持用“+”的思维发展,善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时俱进,才有可能在市场大潮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