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经典学习 应贯穿中医人一生

2018-12-10 19:15:36浏览:28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经过数千年的反复临床实践,中医药证实了其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都确凿有效。然而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

  经过数千年的反复临床实践,中医药证实了其无论是治病还是防病,都确凿有效。然而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由己而及人,对灾病挽而回之,拯而救之。”中医医理晦涩难懂,医道难成,古往今来能有多少大家修成此道。笔者近日带队参加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代表队夺得社会组冠军、总决赛亚军的好成绩。对于经典的学习,笔者认为不该局限于求学阶段,而应贯穿中医人的一生。

  学习经典是医道必修课

  经典是什么?《说文解字》云:“典,五帝之书也”,《尔雅》言:“典,经也”。自古以来,凡成大医者,无不重视经典。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后世立之为医圣。张仲景引经据典而作《伤寒论》,《伤寒论》又为后世传承之经典。唐代大医孙思邈“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后世尊其为药王。金元大家李东垣,研经读典,根据《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理论,提出甘温除大热、火与元气不两立等理论,并开创脾胃学派,后世奉为脾胃学始祖。

  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书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徐氏所说的汉唐以前之书,即是《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目前中医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奉为四大经典,学习这四大经典是成就医道必经之路。吾辈励志于医道者,必当笃学之、精研之,方可步入中医学大道。

  学习经典首先在于诵读

  岳美中曾在医话中提及,学习中医的经验是“早背读,积资料,晚下笔”。岳老认为,背读是学习经典医籍的首要功夫。岳老体会到,年龄较大,领悟力越强,但记忆力会逐渐下降。因此,他主张早背诵,趁年少记忆力佳的时候多记诵。

  老一辈中医大师多在年少时诵读了诸多经典,如任应秋先生十七岁时始学中医,在未学医之前,四岁起便以习诵十三经为主,如《尔雅》那样晦涩的书,都曾熟读背诵。其拜师于刘有余先生门下,先生始授以陈修园《公余六种》,半年内悉能背诵。刘炳凡十四岁随父学篾匠手艺,期间边做工边学习,三年习诵了《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纂要》等典籍。十七岁拜师于柳缙庭门下,白天做工以维持生计,晚上坚持背读经典医书,五年时间精研了20余部医著。

  伤寒大家刘渡舟曾指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有益于明理识证。第二,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像《黄帝内经》这种经典中的经典,读个百遍千遍又岂能穷尽其妙?因此,诵读经典只是学习经典的第一步。

  学习经典切忌浅尝辄止

  中医经典的传承大抵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其内容不仅浩繁,而且文辞又多晦涩难懂,所以必须静心宁神,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岳美中指出,读古医书当做到宁涩勿滑。所谓涩,就是不理解时不要放弃,要向师友请教,查字汇词典,务必明理后再续读。看似涩滞难前,实则通过日积月累,由少而多,由浅而深,千里之程,积于跬步,功深养到之候,恰是豁然贯通之时。如果顺口读过,滑而不凝,不求甚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必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学习经典,如果仅是走马观花,稍有所得,即自满而止,实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之憾,甚至一瓢都未曾及。因此学习经典要无畏其难,勇于研读,忌浅尝辄止。

  学习经典需要辨伪存真

  从古至今,中医门派林立,各家学说交相荟萃,时代不同,融入的学说也各异。据大多数学者所考证,《黄帝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其非一时之作。后又几经流传散轶,后世补遗难免鱼目混珠、掺杂私意。时至今日,我辈所读之文早已非最初之貌,如单就六经气血多少问题,《素问·血气形志》《灵枢·五音五味》《灵枢·九针论》记载就不一致,以至于后世诸多医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伤寒杂病论》亦如此。医圣当年呕心沥血之作,却逢战乱,几经散轶流失,东汉至魏晋不足百年时间里,早已面目全非。万幸的是,王叔和耗尽一生心血,广搜仲景旧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使得这一经典得以流传下来。但王氏也仅修得《伤寒杂病论》一半,另一半直到唐朝才被发现,与《伤寒论》相似,后人取名为《金匮要略》。所以,我们学习经典需要辩证地看问题,遇到有疑问、前后矛盾之处,当广参前贤之说,去粗取精,辨伪存真。

  学习经典当与临床结合

  常言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三折肱,成良医”,本意是学医人不要死钻故纸堆,而要多临床,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经典是为了更好地临床。如果研读经典不能学以致用,那就失去其本意了。所以,应娴熟于经典,而后致用于临床。

  如果误认为多读书还不如多临证,那又是另一个极端。我们临证遇到困惑时,当反复求之于经典。古人曾有叹曰:“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临证越多,越知疾病千变万化,更需反复研读经典。笔者早年曾遇一位顽固性呕吐患者,他医遍尝诸方无效。我夜研仲景止呕诸方,后循得“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处以大黄甘草汤原方,一剂便令呕止。先贤有言:“读书不能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因此,经典学习当与临床相结合,于实践中验证经典,用经典指导实践。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研究:妻子患重病易致婚姻终结 离婚率增加6%

上一篇:

中医方剂中的多彩“雪”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