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怎样才能学好中医,或者说中医成才有哪些要素?笔者研习中医多年,对此颇有体会。
一是多读书。人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中医经典著作必须多读、熟读,甚至背诵下来,因为它是古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是通向中医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学好经典,用好经典,才可能在中医道路上登堂入室,不至于误入歧途。
当然,除中医经典著作外,现代中医各流派的经验著作也值得参考学习。《医宗金鉴·凡例》就指出:“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二是多临床。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强调“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大夫就是要坐门诊,多看病人,这样才能经多见广,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空口说空话。因为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医成才的关键,空头理论家是成不了大医的。
三是多拜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历代医学大家不乏拜师学医者。如扁鹊学自民间医生长桑君;朱丹溪“负笈寻师,不远千里”;清代医家叶天士隐姓埋名广访名医,曾跟随 17位老师学习过。“师带徒”是中医教育的有效模式之一,但过去那种“一对一”带徒模式,现在看起来是不现实的。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其实有问题可以向任何老师请教,所谓拜师学艺也是中医成才的重要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你的诊疗技术肯定会大大提高。
四是多总结。不断总结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是中医成才的重要方面。治疗效果不好的处方也要进行分析,不断查找不足,找到解决方案,以便遇到类似的患者不会手足无措。通过总结、分析、归纳、升华,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独特专长,这样会使有效率和治愈率不断提高。
五是多宣传。善于运用自己的医术培养“铁杆病人”,吸引更多病人“粉丝”,也是中医成才的重要方面。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媒体竞相绽放,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过去那种靠口碑相传的宣传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现代各种方式方法亦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