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称脉管炎为脱疽,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痈疽篇》中已有记载。中医认为,脉管炎的发病与过受寒冻,外伤后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忧思或房劳过度而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有关。传统中医把脉管炎分虚寒型、湿热型、瘀滞型和热毒型。 虚寒型初见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或足底垫物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小腿沉困、憋胀。治疗宜温经散寒、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下肢酸困、憋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患肢有时浮肿。治疗宜先清热凉血,继而化瘀、散结、利湿。 瘀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肤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脚端皮肤有瘀点。治疗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热毒型表现为患肢疼痛,白天轻夜间重,肢体局部红肿,大便干。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此类型大多指骨肌肉坏死,疼痛难忍,创面极易感染,此时寒热湿细菌毒素等侵犯脉络,末梢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此时不宜单纯使用脉通、维脑路通等扩张血管药,宜中西医结合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抗生素促使炎症消退,再给以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虚寒型多为疾病的早、中期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这一阶段有许多病理改变,应抓紧时间积极治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中药熏蒸治疗,对这一阶段的治疗有特殊疗效。因为中药熏蒸治疗结合了药物的作用和热效应,对这类病变部位相对表浅,以寒为主的患者效果特别好,可以终止或逆转疾病的发展。 生活宜忌:寒冷季节宜注意身体保暖,尤其是四肢的保暖。饮食、起居、房事有节,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不抽烟、不饮酒,保持心情舒畅。 医疗体操:取平卧位,先将患侧下肢抬高70°左右,持续1~3分钟,并做踝关节背伸和趾屈动作10~30次;患肢平放床上休息30~60秒,将患肢下垂于床沿1~3分钟,做踝关节有节奏的背伸和趾屈动作10~30次,再平放床上休息。如此反复3~5遍或多遍。要结合自然、均匀的腹式呼吸,每日2~3次。 自我按摩:先取仰卧位,两手按住腹部,向下压紧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重复20~30次。随后用两手拇指按压两侧大腿近腹股沟部的股动脉搏动处,用力压紧1分钟左右,然后突然放松,似有一股暖流向下一冲的感觉,稍停再按,反复3~5次。最后坐起,用两手揉、捏、抚摸患肢,由远端到近端,反复3~5遍。 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魏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