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李贵满
晓宇刚满13岁,但患支气管哮喘已逾10个年头。每次病情发作,晓宇都会出现喘憋气急、呼吸困难、频繁咳嗽、面唇青紫、冷汗淋漓、辗转反侧、烦躁不安等症状,并曾几度因喘憋严重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险情。晓宇几乎每个月都要发作一两次支气管哮喘,每次发作都要连续几天喷吸“沙丁胺醇气雾剂”,并须十几天在医院吸氧、输液才能缓解。由于激素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他极易感冒,而每次感冒哮喘必发。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我诊断其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合并肺内感染。综合脉证属中医哮证(寒哮—脾肾气虚,寒痰伏肺复感邪毒),治以实脾固肾,温肺化痰,降逆平喘,化瘀解毒。以射干麻黄汤合金匮肾气丸原方(减熟地、丹皮、五味子,加黄芪、沉香、苏子、白鲜皮、丹参、川芎)治之。
服药第二天,患儿症状有所减轻,并可平卧入睡。连服7天后,喘憋、气急、呼吸困难、咳嗽基本得到控制,呼吸平稳,紫绀消失,面色略有红晕,脉象转平,双肺啰音基本消失。复查胸片,肺透光度明显改善,粗大的肺纹理变细,斑片状阴影较前变小、变淡。守上方加减,连续调治半年(除两次小发作外),患者未再有大的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乃因“伏痰”遇感引触而发。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清气可入,浊气难出的尴尬局面。哮证的病因以痰为主。然而痰的产生不外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即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至于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三者之中,脾最为关键。因脾为“中舟”,为津液输布全身的枢纽,其上可至肺,下可达肾。脾气一虚,转输失常,水津相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痰饮乃成。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脾气得健,精微输布正常,肺得精微之奉养,宣降有度,卫外坚固,则内无壅塞之气,膈无胶固之痰,外无邪毒所感,肾得脾输精微之充养,肾气充足,气之摄纳正常,肾水得以及时蒸化,内外皆无哮喘产生的土壤,则病能自愈矣。
从临床实践看,大多数哮喘患者都有形盛畏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黄多垢,舌体胖大,齿痕深陷,舌色暗淡,苔白滑腻,脉象软弱或细数等脾虚气弱,痰湿内盛之像。加大并重用健脾化痰,利湿降浊药,再配合补肾固摄,宣肺降逆,化瘀解毒之品,每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化痰,利湿降浊类药,如黄芪、党参、茯苓、半夏等,具有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半夏还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清除炎性分泌物,止咳平喘等功能。丹参、川芎不仅能改善肺内供血,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且具有祛瘀生新,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可改善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苏子、沉香能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及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因而,有明显的解痉平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