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柔肝健脾法 慢性肝炎病人常有情绪不畅,肝郁日久,肝阴暗耗,则肝失所养。此时如用疏肝行气之法治疗,由于疏肝理气大多为辛燥之品,易伤肝阴,反致愈疏愈甚,故当用柔养肝阴之法,方可复其条达之性。但柔养肝阴之药,性多滑润,对于脾虚者,殊非相宜,且肝郁易于乘脾,而脾虚又易受肝制,所谓“土虚木贼”是也。因此,健运脾气益显重要,而运脾药中也有不少辛香燥热之品,因肝之阴血已伤,也当审慎用之。 由于既不能过凉,也不可过温,所以选方遣药也往往灵活多变。温凉兼顾之方,徐景藩认为归芍六君汤最为适宜。盖当归味甘,辛温而润,补血和血,润燥止痛,为血中气药,长于动而活血,辛香性开,走而不守。《本草经》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甚合肝之特性。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肝之气,为血中阴药,善于静而敛阴,酸收性合,守而不走。《本草求真》云:“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本草纲目》云:“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当归、白芍二药合用,辛而不过散,酸而不过收,一开一合,动静相宜,配合六君子汤,养血柔肝,收敛肝气,健脾益气,对慢性肝炎肝阴不足,脾气亏虚之证尤为适宜。 若气虚明显者,可加炙黄芪;肝阴血虚明显者,加炒熟地、枸杞子等;食欲不振、便溏次多者,去当归,加焦楂曲、炮姜、炒谷麦芽;齿衄、鼻衄者,加丹皮、茅根、水牛角、茜草、旱莲草等。 运用本法,尚需求助于炮制得法。如当归、熟地用炒,首乌用制等,皆可助其入脾。 4、养阴柔肝法 肝居膈下,藏血而主疏泄。《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周澂之曰:“精有四,曰精、血、津、液也。”可知肝既藏血,又蓄津含液。血与津液皆为有形物质,属阴,充于肝体之中,故有肝阴之称。徐老强调:“肝阴宜充,而唯恐不足。”盖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职司疏泄之权。而阴虚则火旺,火旺则液亏,正不御邪,病难痊愈。 一般慢性肝炎常有湿热邪毒久羁致病。热为阳邪,阳盛每易伤阴,湿郁经久生热,亦必伤津耗液,况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转变而来,病之早期,或过用苦寒,或多用辛燥,亦常可导致伤阴,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初感湿邪亦易从热化。故慢性肝炎表现为阴虚证型者也每常多见。当此之时,徐老强调,肝阴宜养,法在柔润,取药宜甘。盖阴主内,生静,喜柔。柔者缓也,柔能制刚,润可生津,津液足则血有源,甘能补能守,其性和缓,能缓肝之急,助肝之用,益肝之体。选药之时,徐老尤推崇石斛一味,石斛性寒味甘,乃润养肺胃之品,然五脏相关,如滋水可以涵木,养肺也能养肝。徐老认为,石斛用于慢性肝炎阴虚患者,不仅有养肝作用,尚能行瘀活血通络,预防肝硬化。运用此法,如见虚火偏炽者,每可酌配清泄之品,但总以柔养为其大旨。因苦寒太过,亦难免有伤阴之弊。 此外,徐老认为,慢性肝炎多呈阴虚邪恋之候,阴虚则病长,阴足则病退。肝为刚脏,慢性肝炎患者即使无明显阴虚之象,临床用药也当兼顾肝阴,若肝阴一亏。一则说明患者可能久病,另则说明病情较深,所谓“阴虚难复”。 主方可选一贯煎,调营敛肝饮,滋水清肝饮等加减。常用药物如炒生地、当归、白芍、石斛、北沙参、大麦冬、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等。若夜间汗出多者,加鲁豆衣(或野料豆)、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等;失眠甚者,加合欢皮花、百合、酸枣仁、五味子等;头晕目眩者,加白蒺藜、明天麻、桑叶等;肝火亢盛、面热颧红者,加黑山栀、丹皮、水牛角等。 江苏省中医院陆为民徐丹华 [徐景藩治慢性肝炎八法(上)刊于12月6日四版,(下)见2008年1月3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