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脾统血

2018-12-10 21:00:39浏览:81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叶明   脾统血,中医经典理论之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并使之运行于脉管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叶 明 
 
  脾统血,中医经典理论之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并使之运行于脉管之中不至于外溢的功能。通俗地讲,就是脾脏负责统管血脉,防止管道泄漏。

  中医认为,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则血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鼻出血、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谁也不会想到,脾统血这一中医经典理论成就了一位刚毕业仅10个月的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是恢复高考时上的大学,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分配到一个街道医院。不讳言地说,他尝到了几个月坐冷板凳的滋味。街道小医院,本来看病的人就不多,看中医的更是少数。即使有,也多往熟悉的、年岁大的老大夫那儿凑,对坐在角落里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小大夫,恐怕都不愿“瞎耽误工夫”,更怕拿自己性命当儿戏,故留给他的只是清闲。

  1984年6月的一天,快下班了,百无聊赖的他信手翻着刚送来的《北京晚报》,上面有一则“求医”信:“我的小孩6岁,经常鼻出血3年;食少,面色苍白。求治。”在上学和实习时,这位大学生对小儿疾病“偏爱”过,现在他像是面对一张答卷,思索良久,根据中医脾统血的理论,分析出小儿病程较长,食少,面色苍白是脾虚症状,认为是“脾不统血”引起的鼻出血。于是提笔作答,开出了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为主,配合凉血、止血的药方。

  信按报纸上留的地址寄出。谁能想到那封21字的“求医”信,竟收到全国各地的医学妙方达100多个。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患儿家长认为这位大学生的回信说得最贴谱儿,唯独使用了他的方剂。

  两个月后,他收到患儿家长的来信:“孩子服药六剂后,血止住了,之后从未发作。食欲增加,脸色也红润多了……”

  三个月后,即1984年9月26日,《北京晚报》作出反馈报道。大学生见到这篇报道时,仅仅是“沾沾自喜”而已。第二天一上班,他傻眼了:楼道里全是人,都嚷嚷着:“看鼻子出血是不是挂中医科的号?”“老大夫是那位?”

  真不知同类的病因困扰着多少芸芸众生,这回大家都认为自己找对了地方、找对了大夫。患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小医院。后来弄得医院连药房都频频告急——没“思想准备”。

  从那天起,这位大学生成了“名医”。每天要看很多患儿。后来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很多书籍,至今仍工作在临床一线,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解除病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上一篇:

冬虫夏草并非神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