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水泉
茯苓不仅为医药学家所称道,而且还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赏识。如唐朝的吴融、李商隐,宋朝的黄庭坚、苏东坡、苏辙,清朝的曹雪芹等都有赞咏茯苓的佳句。其中黄庭坚写的一首词名叫《鹧鸪天》说:“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结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苏辙亦有《服茯苓赋》等。清代慈禧太后为保健养生,在太医的推荐下,常令御膳房做“茯苓饼”,并用来赏赐王公大臣,这种用茯苓粉和精白面制作的糕点,慈禧很是喜爱,御膳房便越做越精细,进而发展为清王朝末期宫廷名点之一。晋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茯苓是“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的上品仙药”。清代贾九如谓茯苓是“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之良药。故又有茯灵、茯菟、松薯、松苓、云苓的别名。它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有采集茯苓的记载,如《诗经》中就有“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这句。汉朝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并被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专著都沿用《神农本草经》的提法,认为该品“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肾三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气、宁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少食、大便泄泻、心悸失眠和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含有茯苓酸、乙酰茯苓酸、去氢齿孔酸、松龄酸、B—茯苓聚糖、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胆碱、蛋白质、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树胶、甲壳质和钾、钠等微量元素。并有下列药理作用:1.免疫作用。茯苓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可提高抗癌药疗效。2.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因茯苓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可促进钠、钾、氯的排出。3.抗癌作用。4.有镇静作用。5.降低血糖等作用。
茯苓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并以色白红腻、黏力强者为佳。
八珍糕 茯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山药、藕粉、白糖,共研为细末,加适量白糖,制成糕。此方能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用于年老体衰、脏腑虚损、脾胃薄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胀便稀等,是清代宫廷常用的补益方之一。乾隆皇帝自乾隆40年左右即开始服用,至80多岁时,尤常服之。
山药茯苓包子 山药粉、茯苓粉各100克,面粉200克,白糖300克,食用碱、猪油、果料适量。将山药粉、茯苓粉放入碗中加水适量,制成糊状蒸半小时,加猪油、白糖果料调成馅备用。将面粉发酵,加入适量食用碱,做成包子,蒸熟即成。山药茯苓包子具有益脾胃、补气、固精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遗尿、尿频等患者。健康人常食之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朱雀丸 茯神60克(去皮),沉香1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小豆大。每服10丸,饭后人参汤送下。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提等。经常服之,能消阴养火,健全心气。
治小便频 茯苓(去皮)、鹿角霜各等份,研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服。
治小便不禁 茯苓、赤茯苓各等份研末,以水搓洗,控干,以酒煮成汁膏和为丸,弹子大,空腹盐酒嚼下。可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漓不禁及遗精白浊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