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中医药帮患者术后恢复元气

2018-12-10 21:15:47浏览:100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衣晓峰张锐李小莲  腹腔术后必须等到“排气”才能开始逐渐恢复进食,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虽然很多外科手术本身非常简单,但术
衣晓峰 张 锐 李小莲 
  
  腹腔术后必须等到“排气”才能开始逐渐恢复进食,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虽然很多外科手术本身非常简单,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肠粘连、肠梗阻,出现不规则腹痛,却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之一。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对严重并发症患者施行再次手术松解,易导致“雪上加霜”的局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将针灸技术应用于外科术后,可以更有效地防治肠粘连、肠梗阻,让术后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困扰,更快地恢复健康。

  腹部手术真的会“伤元气”吗?

  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王宽宇教授介绍,民间流行的说法认为,腹部手术会“伤元气”,从中医的角度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不利,导致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腹部手术的创伤和麻醉反应以及术中对胃肠道直接的损伤和刺激,可造成腹腔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失调,传化之物停滞。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不能顺利恢复,肠的蠕动及吸收能力受限制,不但造成肠腔内液体大量丢失,而且也使得腹腔、肠腔内压力增高,出现腹痛、腹胀,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增大。这种情况下,单用西医药治疗和胃肠减压往往很难奏效,而且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两大要穴可促进腹部术后排气

  王宽宇教授介绍说,足三里是治疗肠胃痛的首要穴位,属足阳明经胃经多气多血之要穴,因其具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宣畅气机等多种功效而备受关注。上巨虚为足阳明经胃经与大肠经的下合穴,其功能是汇聚浊气冷降下行,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痛等。

  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这两个穴位,对胃肠运动和胃电频率都有明显影响,使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从而调节胃肠功能,使麻痹的胃肠恢复蠕动,促使肠腔积气排出,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缓解腹痛、胃肠痉挛等术后并发症。同时,刺激这两个穴位还具有提高机体抗炎和修复能力、改善病灶周围血管的通透性、控制炎症进展的作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将此疗法应用于临床,结果证明,通过对足三里、上巨虚的刺激,可以促进腹部术后排气,对于预防及治疗术后腹胀、肠麻痹、胃肠痉挛性腹痛等并发症有明显的疗效。

  中医药在外科大有可为

  传统的中药在治疗术后肠粘连、肠梗阻方面同样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据王宽宇教授介绍,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术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务必要使机体六腑通畅,临床上避免出现腹部痛、胀、闭、呕等证候。此外还要避免积聚于胃肠的浊物形成糟粕不能通降下行,滞塞不通而成余毒。该科自行研制的“排气汤”,以“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法,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加速排气排便,防治肠粘连、肠梗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王宽宇教授说,手术虽然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因为人体毕竟不是拆装修理后就能立即恢复正常运转的机器,在经受手术打击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后,各项功能才能得到恢复。在这方面,针灸和辨证使用中药有着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疗效。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张志真:明析规律 辨治杂证

上一篇:

火针赞刺法治带状疱疹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