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直肠滴注 内病外治

2018-12-10 21:21:19浏览:63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宝锋   口服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由于传统中药煎剂口感差,患儿不易接受,不仅影响中药煎剂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苏宝锋 
 
  口服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由于传统中药煎剂口感差,患儿不易接受,不仅影响中药煎剂在儿科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而且在儿科急、危重症抢救治疗中,中药煎剂口服也难以实现。采用固定剂型药物抢救治疗,用药与患儿病情病证的贴合度有限,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小儿中药汤剂口服过程中药物浪费较大,投药量不够准确。直肠滴注疗法克服了口服汤剂的不足,且吸收快,根据病情可随时加减,更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征。

  直肠滴注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直肠滴注疗法即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管,拔去头皮针,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通过直肠滴注给药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在吸收水液的同时,大肠也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因此,大肠吸收药物后可由经脉上达于肺,而肺有“朝百脉”的功能,便可以将药物输布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肠给药最早见于汉代。上世纪80年代,保留灌肠改进成为直肠滴注,也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其方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于直肠滴注疗法。

  中药直肠滴注主要是利用输液管点滴中药于直肠内,通过黏膜吸收。药物传输途径有三:一是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可以提高血药浓度。二是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由肝脏代谢后再进入大循环。三是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淋巴系统吸收部分药物。但因淋巴流量很低,故经其吸收的药量实际上很少。

  直肠滴注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治疗过程方便快捷,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依从性良好。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直肠滴注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而直肠滴注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直肠滴注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了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所产生的副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直肠滴注药物的温度宜应控制在36℃~38℃之间,过低、过高都会刺激直肠黏膜,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的吸收。温度过高会烫伤直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治疗时还要注意给药深度。正常成人的直肠长度为长约12cm~15cm,小儿的直肠长度为6cm~15cm。所以选择的直肠给药深度应为6cm~12cm。给药过浅药液容易外泄,且直肠下部感受器最多,上部较少,所以深度一般以直肠下部6cm以上为宜。给药剂量则应按年龄段有所不同:1岁以内50ml/次;1~3岁100ml/次;4~6岁以上150ml/次,每日1~2次。滴速控制在20~30滴/分钟,以患儿舒适为度。

  直肠滴注疗法可用于小儿不同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临床应注意,心功能衰竭患者及严重肛门疾病者不宜使用直肠滴注疗法。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吃错降火药火上浇油

上一篇:

小儿哮喘 分期治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