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仍然有人对青蒿素成果的归属持有异议,还在争论其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这说明思维创新同时需要伴随着观念的更新。中医临床创新是以提高疗效为目的,以治病救人为根本,一切思维方式与手段的创新都要服务于临床需求。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创新形式异彩纷呈,而少有本质上的进步。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中医临床的发展也一定是以创新为支撑,离开了创新,发展就缺少动力。 但什么才是中医临床创新?有些现象反映出我们对创新的认识还不到位,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认识影响实践,临床发展缓慢与认识肤浅不无关系。
临床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无论更新、创造、改变,都不是指形式上的,而是指内在本质上的。
《伤寒论》的创新在于提出六经辨证体系,开了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元四大家根据地域差异和疾病特点,各自提出新的学说与理论主张,发前人之不逮,应当下之需求;温病学派根据温病发生传变的自身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法则,使热病论治获得有效途径。这些辨治模式和理论的创建,都是对中医理论的发明与丰富,都始于一种临床思维的创新。
以证测病、以外测内,宏观的、动态的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在新的时代需求的比照下,已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如以证测病的模糊性,以外测内的猜测性,以及重宏观轻微观、重个体差异轻群体特征等。这些不足正在影响着中医优势的巩固与发展。要弥补这些不足,必须通过思维创新才能完成。
思维创新是促使事物的发展进程发生飞跃和突破的基本前提。创新首先要能对旧有观念和理论进行反思。当已有的模式和理论不能满足时代需要时,便具备了思维创新的时机。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首先进行的就是思维创新。她以中医理论和临床为根据,又不完全遵循中医的传统药性理论,突破中医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药物的有效成分入手,大胆借鉴现代药理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当然,时下仍然有人对青蒿素成果的归属持有异议,还在争论其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说明思维创新同时需要伴随着观念更新。
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继续深思的,就是已有的思维模式能不能解决当下临床问题,特别是在新的思路与旧的常规戒律相抵触时,能不能突破固有模式?如果固守中医已有的思维方式,青蒿素能不能诞生?临床创新是以提高疗效水平为目的,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的,一切思维方式与手段的创新都要服务于临床需求。
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做一些无关疗效提高、无关临床发展的形式变化,那不是创新。是不是创新,一定要用疗效说话,要看它对临床的贡献率。为什么中医的临床科研成果不少,而能推动中医临床发展者则不多?说明成果的创新水平不高,缺少本质的创新,即原创性不够,没有形成发展的真正动力。
技术创新要敢于超越传统
中医临床技术的创新一定要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疾病难题、更新治疗手段来进行。临床诊疗手段、方法和药物等是创新的表现形式,本质则是诊疗水平的提高。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创新形式异彩纷呈,而少有本质上的进步。
临床技术缺少原创性的原因很多,有一点则不容回避,那就是缺少对传统的超越。仅从中医治疗方法上看,除了借鉴西医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之外,自己创新的东西很少。作为治病的工具,拿来主义未尝不可,但是都靠拿来,那还是中医吗?为什么说中医西化严重,原因就在于拿来的多,原创的少。
西医的发展告诉我们,技术进步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的发展。而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隔膜仍然没有彻底消除,认识上的分歧始终影响着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虽然主张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但在实践中并不能放开手脚,总害怕失去中医特色。试想,如果特色落后于时代发展,没有了社会需求,其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医的技术不能囿于传统之中一成不变,要在发展中超越传统,创造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我们要彻底破除长期存在的一种误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是的,中医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传统的东西来滋养与支持,没有了传统,也就没有了中医之所以是中医的根据。不过西医同样也有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不同,才使中西医相互区别,才能说明各自的存在。如果认为中医只是传统的,是与现代相对立的,那么中医就只能守在传统之中,永远不会有创新,最终成为古董被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