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治瘰疬先调理肝脾

2018-12-10 21:45:38浏览:93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因其互相串连,中医称之为瘰疬,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核,以颈淋巴

  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因其互相串连,中医称之为瘰疬, 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核,以颈淋巴结核最常见。常好发于颈腋、颔下或延及腋窝、大腿根部等部位。瘰疬起病缓慢,初起肿块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相互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杂败絮状物质,形成窦道或瘘管,久不收口。

  春季瘰疬多发

  冬季阴冷,初春冷暖不定,令人情志抑郁;肝属木,通于春气,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抑郁日久则痰核内生。对于瘰疬患者来说,此时病情易加重或愈而复发。临证瘰疬,以青年女性为多见,每因七情而诱发。局部表现:肿核随情志波动而消长,已溃疮疡随情绪好坏而变化。

  临证责之肝脾

  瘰疬病机为七情之变、劳逸失度等导致脏腑气机逆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内停、痰核内生、阻塞经络而致病。因此,调理肝脾是治疗瘰疬的有效之法。该病多因患者平素情志抑郁、多愁善感,乃至肝郁脾虚,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生痰,结聚于颈腋的脉络则为痰核。

  春季属木,与肝相连,肝主疏泄,则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有源。七情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木横乘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肿核由此而起。肝郁化火,耗水伤阴,每至阴亏火旺,热盛肉腐,液化成脓;溃后脓水淋漓,经久不愈,气血耗伤,可转为虚损。

  疏肝勿忘养肝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故治疗瘰疬,应从肝入手,疏肝勿忘养肝,以防辛疏之剂耗气伤阴;疏肝辅以健脾,以利生血养肝;化痰勿忘祛瘀,可使经络畅达。笔者自拟调理肝脾方,常用柴胡、当归、白芍、枳壳等条达肝气、消散肿核;丹参养血柔肝;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助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肝郁化火者,加猫爪草、黄芩、夏枯草;肿核难消难溃、属痰浊不化者,加玄参、煅牡蛎、浙贝母、地龙;兼气血瘀滞者,加黄芪、三七、三棱、莪术。

  治疗瘰疬,要辨证求本:幼儿患瘰疬,考虑其脏腑娇嫩,以健脾培土为根本,在遣方投药时,令患儿父母以糯米、红枣、莲子煮粥佐之;年轻妇女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品时,要注意心理疏导;春季肝气勃发、毒邪萌生,化痰时需注意疏肝解毒。

  忌口是治疗瘰疬的特色饮食疗法,在临床运用收效甚著。瘰疬的起因是肝郁脾虚,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则生内热,因此宜食用健脾养胃、滋阴降火的食物,如山药、荸荠、马铃薯、藕、百合、莲子、芡实、鸽子、蜂蜜、丝瓜等,忌食用伤阴动火的大发之品。若不忌口,则易引起瘰疬病发。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解毒祛瘀消紫癜

上一篇:

益肺化饮改善咳嗽型哮喘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