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摆脱不致命的社交癌

2018-12-05 22:12:27浏览:79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尿失禁常常让人陷入尴尬的地步。有的尿失禁者身上伴有尿臊味,妨碍正常生活及作息,也影响社交活动。有人因为担心尿失禁会当

  尿失禁常常让人陷入尴尬的地步。有的尿失禁者身上伴有尿臊味,妨碍正常生活及作息,也影响社交活动。有人因为担心尿失禁会当众出丑,而将自己关在家里尽量少应酬,万不得已需要出门,常常是大包小包地带着卫生纸或纸尿裤。尿失禁还会造成夫妻间性生活的不和谐。有的患者生活从此走入黑暗、自怨自艾中。因此,有人将尿失禁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

  除此之外,尿失禁还会引起诸多身体上的不适。由于漏尿,会引起会阴部及下腹部、大腿根部皮疹,皮肤感染、溃烂,还易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结石,严重时会影响双侧的肾脏功能。 

  膀胱“闸门”为何失灵

  膀胱是由肌肉构成的一个肌肉袋子,贮存在膀胱里的尿液需要经过尿道才能排出体外。膀胱到尿道的出口有一个闸门,是由一种特殊的肌肉括约肌在控制闸门的开关,与尿道相邻的膀胱颈部也参与这个过程。在贮尿时膀胱呈松弛状态,像有弹性的橡皮囊一样慢慢膨胀,这时尿道内压只有稍稍增加,即使有少量尿液也能忍受。直到容量超过300毫升后尿意才渐渐增强,这时膀胱颈及尿道括约肌仍是紧闭着,即使咳嗽或跳跃使腹压增加也不会有漏尿现象。

  强烈尿意的信号由神经传到大脑后,就下指令要我们找厕所小便。等一切准备妥当,中枢神经才会下令膀胱颈及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本身的肌肉(称为逼尿肌)收缩,尿液就被挤压,经尿道顺利排出。膀胱排空后,又恢复到前述的贮尿期,如此周而复始。除了上面提到的膀胱自身的肌肉、尿道括约肌外,人体骨盆底部的一些支撑骨盆内器官,如膀胱、直肠、子宫等肌肉群,也参与尿液的控制和排放。

  明白了膀胱的正常功能后,就不难理解尿失禁的成因。如果膀胱“闸门”无法正常关闭,未达到正常容量就强烈收缩,即发生尿失禁了。引起尿失禁的病因很多,在临床上,按其不同的病因,最常见的有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

  女性常见尿失禁

  吴女士,35岁,某集团公司产品开发部负责人。她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喝水或按时如厕。近几日她老是觉得有下腹疼痛、尿频、尿急等不适,常为了上厕所,不得不中断主持的会议。最让她感到尴尬的是,当她有尿意的时候,还没到洗手间,就有部分尿液漏出,弄湿了内裤。

  张女士,42岁,某银行工作人员。由于个性随和、豪爽,与同事关系良好,办公室里常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但最近她突然沉默了,原来她有了新的烦恼,只要大笑,尿液便不由自主漏出,尤其是有伤风感冒时,只要咳嗽就得勤换内裤,令她苦不堪言。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尿失禁,特别多见于女性。但是引起尿失禁的原因不同,以吴女士而言,根据她的症状,很可能是患了急性膀胱炎合并有急迫性尿失禁,而张女士则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最高,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女性身上,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分娩损伤所引起。胎儿通过阴道娩出来时,由于阴道过度扩张,必然或多或少地损伤阴道及盆底的支持组织。尤其是胎儿过大、胎位不正、骨盆狭窄、难产手术所引起的盆底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如这种损伤波及支持尿道及膀胱的组织,必然改变了尿道、膀胱的生理位置,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发病。也有的妇女并没有经阴道分娩过孩子,在更年期前后也常出现尿失禁,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使支持膀胱、尿道的盆底组织张力削弱,或尿道黏膜血液供应减少,黏膜萎缩,造成对尿液的控制能力下降。

  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患者失去控制逼尿肌收缩能力,而引起的尿失禁。其病因主要是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肿瘤等。

  充盈性尿失禁则是指膀胱内尿液大量潴留引起的尿失禁。病因有二,一为尿路下段有部分梗阻,使排尿不畅,经常有尿液潴留,长期膀胱过度膨胀,导致膀胱肌肉收缩力减弱,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排尿功能。最常见的为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二为因神经性疾患使膀胱处于麻痹状态,膀胱逼尿肌失去收缩功能,不能完成正常的排尿动作。多见于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脊髓损伤患者等。 

  尿失禁不会不治而愈

  尿失禁不会自愈,只会越来越严重。

  不同类型的尿失禁治疗方法不相同。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并提高尿道黏膜的控尿能力。较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做盆底肌肉锻炼,使症状得到减轻或获得纠正。其方法为做提肛运动,每次收缩10秒,休息10秒,每次练习30次,每天练习3次,需要持之以恒。中重度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

  对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对一些顽固性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骶神经刺激器治疗。

  (肖清清整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学生为何昏昏欲睡

上一篇:

药源性伤害也是“政策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