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轻灵小方治大病

2018-12-10 21:53:27浏览:63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吴中云  在古代,许多医家都寻求用尽可能精简的药物治好患者的疾病。自清代叶天士以来,药量轻灵更成了诸多医家的用药特色。
●吴中云
 

  在古代,许多医家都寻求用尽可能精简的药物治好患者的疾病。自清代叶天士以来,“药量轻灵”更成了诸多医家的用药特色。

  “药量轻灵”叶天士  作为一代名医,清代叶天士(1667-1746)精通内、妇、儿及五官各科。在临诊时,他精于切脉望色、查看舌苔及验齿等,分析病情丝丝入扣。“药量轻灵”是叶天士学派医家的处方特点之一。历代医家对于庸医们盲目采用“大处方”的做法都是深恶痛绝的。在叶天士行医的年代,一些市井庸医时常给患者开出大杂烩式的处方,以此来掩盖自己医术的拙劣。对于这样医德沦丧的作法,叶天士是坚决反对的。叶天士的医案中,处方药量较轻,以轻灵见长,一般汤剂每味药在3克~10克。而药味则非常精简,每个处方大多仅有6味~8味药。

  药味又少,药量又轻,又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医生有精深的学识、高超的医术。医生既要正确诊断患者的病症,又要在处方用药上有炉火纯青的技巧。叶天士认为,医生诊病,不仅要辩明患者当前的症状,而且要洞察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然后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做到成竹在胸。对于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他总是反复琢磨,经过深思熟虑,才处方用药。

  “方小量轻”有传人  叶天士“药量轻灵”的处方特色,为后世诸多医家所采纳。比如有“为方约而精”之誉的清代名医吴鞠通(1758-1836)曾指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即邪在肺卫,宜采用轻清宣透法驱邪外出。

  后来,丁甘仁先生(1866-1926)以孟河诸医家的医道为根底,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江南水土气候和人群体质的特点,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在用药上,丁甘仁吸收了叶天士学派“药量轻灵”的特色,提出并实践了“处方和缓”的主张。纵观丁甘仁先生医案处方,无不以轻灵见长,所遣药物用量多为3克~12克,除非病情需要,很少用峻猛之品。

  当代名家“四两拨千斤”  当代名医岳美中(1900-1982)写过一篇题为《处方遣药要学会用轻量》的医话。在这篇医话中,岳美中首先论述了叶天士等古代医家“方小量轻”的处方特色,继而阐明了轻量方剂治病的适用范围:包括上焦病、皮表病、慢性病。

  其中,关于上焦病,岳美中的经验是用苏叶黄连汤治疗妇女胎前恶阻,“用黄连三四分以清湿热,苏叶二三分以通肺胃,投之多愈”。治上焦病用小剂轻药,体现了“轻可去实”的道理:人体的气机贵在流通畅达,但是受到邪气的阻挠,使得气机阻滞,失去了清虚灵动的机能,故表现为实证。服用轻清之剂以扶正祛邪,正气得以宣通,潜在之邪消散,则阻滞的气机自然就疏通了。 

  皮表病发病于皮毛和体表,“非轻剂药物不能达之”,所以一般采用轻剂。

  慢性病,如慢性肺病、肠胃病、肝肾病等。岳美中指出:“患这类病的患者日久体衰,加之长期服药,耗伤正气,不能急于求成”。宜配制散剂或丸剂,小量服用,促进机体抗病能力的再生,通过逐渐积累,慢慢起效,“如春起回温,阳气布散,阴气自然消退,不期然而然。”

  当代医家赵绍琴(1918-2001)是著名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病纵横》等著作。赵绍琴先生从医60多年,临床注重辨证准确,明辨病机,以建立正确的治疗大法。在《赵绍琴临证400法》一书中,汇集了临床常见病的治法,并以法统方,处方用药少而精。其遣药组方,不过七、八味药,看似平淡,却能治愈疑难病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秦伯未曾称赞赵绍琴先生为“平正轻灵一名医”。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药疗效与便捷难兼顾

上一篇:

让不良玩具远离儿童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