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魏 菱
姐姐和姐夫视3岁半的壮壮为心肝宝贝,虽谈不上溺爱,但对他的要求总是尽量满足。壮壮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不喜欢去幼儿园。这不,春节一过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了,这可让姐姐和姐夫犯了难。孩子死活不愿去,哭得昏天黑地。面对这种情况,姐姐的观点是: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幼儿园。可她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就是不见效,孩子的哭声反而越来越大。眼看孩子的声音渐渐开始嘶哑,姐夫在一边坐不住了,于是拿出了杀手锏:“壮壮,你如果乖乖地去幼儿园,那么我就带你去买玩具,好吗?”于是孩子回应到:“那你现在就带我去买。”“好,我现在就带你去,但是买完玩具后就上幼儿园,好吗?”孩子点点头,于是“交易”达成,一场孩子的“罢工行为”在家长的物质“贿赂”下结束了。
相信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很多家长都曾使用过,并对孩子的任性很见效。于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许多家长都视此种方法为法宝。
“如果能考出好成绩,那么我就带你去游乐园……”
“如果你背会这首诗,那么我就让你吃巧克力……”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努力,但此种方法的使用也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许多负面效应。首先,这种方法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其次,大人的每一句话,传达给孩子的信息都是对孩子好起来的能力表示怀疑。“如果你考出好成绩”的意思是“我不能确定你能考出好成绩”。因此,这种“如果”的假设并不能给孩子正面的鼓励。
另外,这种“贿赂”性质的奖赏还会产生不良作用:1.为了得到奖赏,孩子会故意犯错,好让父母为了让他们变好而提供奖赏。2.可能会导致孩子为了让你跟他“好的”行为交换而跟家长讨价还价,甚至“勒索”。3.孩子会对奖赏的水准日益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已经习惯了孩子这样的要求,以至于出差或旅行结束时,不敢不给孩子带礼物。孩子迎接他们时说的不是问候的话语,而是“你给我带了什么礼物”?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受两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一种是以合作为特征的平等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以尊重和单向的服从为特征的权威约束性的关系(成人与儿童的关系)。而父母通常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对于儿童来说,尊重正确的权威,会促进儿童获得知识和正确的行为方式。而对权威的漠视和反抗,则有可能造成其以后的自由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一般来说,权威会威胁个体的自由感,而个体又非常看重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同样,儿童是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事情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所以,当孩子与家长的权威发生冲突并进行反抗的时候,父母不应该下命令和使用“贿赂”来达到目的,而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如“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了,你想要爸爸送你去还是让妈妈送你去”?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当父母用许诺来强调他们的意思时,无异于承认那些没有许诺过的话是不值得重视的。另外,父母也不应该要求孩子为将来的良好行为,或者停止过去的不端行为做出保证。如果孩子做出的保证不是发自内心的,就等于他在银行签了一张没有户头的支票。
礼物是为了表示尊敬或庆贺而赠送的物品,奖赏是对有功和在竞赛中获胜的集体或个人给予的奖励。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礼物是个惊喜,接受它们才会让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