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其中,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医药以其“简、便、效、廉、奇”的特殊魅力,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然而,在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苗医药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苗医苗药神奇之旅启动仪式上,贵州省民族药行业协会会长杜江指出, 苗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即苗药发展形势喜人,而苗医培养不容乐观。 贵州苗药产业发展很好,在民族药产业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杜江认为,如果废医存药,短时间内某个民族药可能有所发展,而作为民族药群体,就会失去开发的源头,脱离了临床环境,更无发展的活力。目前民族医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执业资格问题。民族医生世代行医,治愈患者不胜其数,甚至许多疑难病症、顽疾等在他们手中得以解决;尽管他们收费低廉,群众信赖,但他们却常处于非法行医的尴尬境地。由于医生执业准入证门槛过高,苗医的子女就算传承了长辈的医疗技术也无法执业,因此很多也不愿继承。有关部门在进行苗医药的调研中发现,贵州省民间苗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雷公山地区的138名民间苗医中,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的有99人,初中的38人,毕业于卫校(中专)的1人。显然,不高的文化程度制约着苗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影响着苗族医药服务领域。 中华中医药学会研究与评价办公室主任郭宇博表示,苗医苗药神奇之旅活动旨在充分挖掘民族医药宝库,推动苗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积极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缓解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能熟练掌握基层常见病诊疗技术的医务工作者,促进民众健康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