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药力猛、见效快,一般三五服药,患者就能感受到疗效,中医也有“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说。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专家认为掌握好剂量是关键。 重剂如何保证安全 中日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贾海忠:剂量是近年来经方医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李可先生以善用大剂量附子闻名,其秘诀在于给药方法——重剂缓投。他常嘱病人小量频服,中病则止,不适即停,这样能够便于控制摄入的剂量。所以临床使用经方若需突破剂量时,最好嘱咐病人分多次服用。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冯学功:现在临床用药都是依据药典,与仲景原方的剂量差异较大。一些温和的药物稍微超量无妨,但相对峻烈的如麻黄、细辛、附子,如何既保证疗效又保证安全?首先,探讨剂量的前提是对证,在对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增加药量。其次,要科学考证,并借鉴其他医家使用某种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比如有学者用麻黄15g,要去上沫,再配伍等量蝉蜕预防不良反应。再次,注意煎药方法,仲景时代煎药只煎一次。最后,合理配伍以减轻毒性。经方应用峻烈药物时常配伍姜枣、甘草、蜜,用意在调和脾胃、缓和药性。 作为医生,需要及时掌握不同批次饮片的炮制方法和质量,譬如炮附子是盐泡还是高温蒸煮?半夏是旱半夏还是水半夏?饮片存在量效关系,在对证的前提下要提高疗效,就要既保证足够的剂量,又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按病投药并无定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教授肖相如:历代皆有喜用重剂和善用轻剂的医家,更有大家如叶天士遇沉疴痼疾出手便是重剂,治外感时疾则多用轻灵小方。医学涉及生命体,并无定式,每个人对药物的适应量不同,用药典法规去约束太过机械。具体说,医生首先要精研医术,恪守医德,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其次,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第三,应该尊重考证的成果,但更应该遵循现代临床专家的共识。第四,结合临床,以病人反馈的疗效作为真正依据。用重剂、峻药以显示医者水平的现象,值得注意。 更须关注剂量比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赵进喜: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凡教授考证的经方参考用量是古之1两等于现代的15.625g,这应该是基本可信的。但古人这样用,我们现在不一定还要用这么大剂量。第一,仲景用药很灵活,常常强调“中病即止”,“得下者止后服”。而如今开方动辄十四剂,甚至数十剂,长期不变方,大剂量用药存在安全隐患。第二,仲景时代药物炮制、常规煎服法与现代不同。第三,经方药味少而精,而今动辄十数味。仲景之后,宋元明清的处方药味增多,单味药剂量减少,有可能是古人出于保证疗效、降低用药风险考虑。 许多人认为当前药材质量降低,其实并不尽然。如家种丹参中的丹参酮、金银花中的绿原酸、三七中的三七皂苷,所谓的有效成分都在提高。所以,建议辩证看待药典的用量。单味药的用量应是参考剂量,而不应是僵化的教条铁律。 应该指出的是,与单味药剂量相比,更重要的是药物配伍的剂量比例。早年曾治一位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年女性,典型的“胸上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投以黄连汤原方,桂枝、干姜各用12g,黄连用量为6g。患者服后虽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缓解,但数日后出现上火牙痛。考虑是主药黄连的剂量不足所致。可见,“汉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不仅是指单味药的大剂量应用,更包括药物的配伍剂量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