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茱萸是一味中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疏肝理气、降逆止呕、燥湿止痛的功效。凡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用它治疗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九月九日正值寒秋,用这种热性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因寒邪侵袭所致的疾病是很有道理的。 相传,在汉朝的《西京杂记》上载有:“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据南朝《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厄,速回家中,令家人各作绛囊,盛吴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初九登高饮菊花酒,妇女佩带吴茱萸,盖始于此。 吴茱萸到底能否辟邪呢?明代时,浙江淳安县夏中乡一带瘟疫四起,全乡居民皆染病,惟独院内井旁有吴茱萸的鲁姓老药农家安然无恙,得以幸免。1933年春,夏中乡珠塔村又一次发生疫病,来势极凶,转眼20多人丧命。全村居民找到鲁家后裔鲁大良,向他求药医治。鲁大良急用上坞坑的泉水给其饮,村民们饮了泉水后都得以康复,蔓延的疫病也被控制住了。此后,夏中乡一带的村民视此泉水为“神水”。其实,这“神水”是吴茱萸的叶、花、果、根浸泡后渗出来的泉水。由此可见,吴茱萸确有辟邪防疫之功效,古人将它誉为“辟邪果”、“ 辟邪翁”,并非溢美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