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管花肉苁蓉由草变成药

2018-12-10 21:59:14浏览:723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刘文慧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近日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以北京大学为牵头单位,新疆于
本报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刘文慧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近日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以北京大学为牵头单位,新疆于田县林业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合作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新疆于田县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

野生肉苁蓉濒于枯竭

在新疆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会上,“新疆于田县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汇报了项目实施3年来的主要成效。据屠鹏飞介绍,肉苁蓉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此后的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荒漠肉苁蓉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由于长期大量的采挖,不仅造成肉苁蓉的野生资源濒于枯竭,而且也造成沙漠、荒漠环境破坏。荒漠肉苁蓉已被列入《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或华盛顿公约) 附录Ⅱ和我国保护植物。

近年来,肉苁蓉的需求量快速增长,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价格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20元/公斤,涨到2012年的100~200元/公斤,涨了近10倍。因此,发展肉苁蓉大面积人工栽培,是解决中药肉苁蓉资源、满足中药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唯一途径。

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沙漠、荒漠地区,其寄主为著名的固沙先锋植物梭梭、柽柳等。种植管花肉苁蓉必须首先种植寄主植物柽柳属植物,因此,发展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不仅要解决中药材资源问题,同时也须治理沙漠、改善土壤,这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四者合一的好项目。

管花肉苁蓉成产业化

屠鹏飞教授及其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开展肉苁蓉属植物及其寄主植物的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此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等单位有关课题组加入研究团队。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课题组系统阐明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柽柳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寄生植物与寄主之间的接种生物学,建立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在于田县建立了管花肉苁蓉栽培示范基地2000亩,在整个和田地区推广种植柽柳28万亩,接种管花肉苁蓉10多万亩;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45万亩,接种荒漠肉苁蓉30多万亩。

为了全面提升于田县肉苁蓉生态产业的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8月屠鹏飞教授牵头申请并获得国家科技惠民项目的支持。项目自2013年1月启动以来,利用沙漠发展管花肉苁蓉和柽柳栽培面积17多万亩,治理了大片沙漠,为于田绿洲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2014年生产管花肉苁蓉鲜品1万吨,实现产值1.099亿元,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2.67万元。

同时,课题组还对肉苁蓉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阐明其化学成分,建立了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的质量标准,并将管花肉苁蓉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使管花肉苁蓉由草变成药,使新疆和田地区发展管花肉苁蓉生态产业成为可能;对肉苁蓉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防治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延缓衰老等作用,并将管花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研制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二类新药。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为妊娠糖尿病打造健康饮食

上一篇:

宝宝护眼 避免3大误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