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号是×××,我是蒙城二中的……”今年高考时,安徽蒙城考生徐孟南在每一道答题后面都这样故意“犯规”,同时还附上自己“潜心研究”的教育理想。徐孟南在日记里说他的目的就是要考“零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表达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
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批特殊的“零分考生”,他们出于种种想法主动争取“零分”。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未透过这些另类行为察觉出“零分考生”的心理危机,也就谈不上进行干预或救助了。
从徐孟南的自述中我们发现:他在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次寄钱参加具有欺诈性质的“作文大赛”。发现自己屡屡受骗上当后,便认为课堂知识不足以教会自己处世,于是产生了抵制学习的逆反心理。很显然,他是因为受骗而产生受挫心理,但却将受挫简单归因为教育本身,这正是心理危机的萌芽。我们在徐孟南身上看到,这种心理危机不断自我强化,逐渐在他身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偏执倾向,最终导致不正常的行为举止出现。
尽管现行教育体制弊病丛生,但以高考取得“零分”的方式进行“抵制”,草率地抵押上自己的前程和人生,绝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冲破现行教育体制束缚的正常途径还有许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特长生、“怪才”的升学渠道更为拓宽,“抵制”高考变得毫无实质意义。其实,唯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适应现实社会,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才是正确的做法。
对于“零分考生”,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不应该只是他们的“另类”言行,更应该关注如何有效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江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