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为桑树的干燥叶,我国各地多有野生或栽培,秋天初霜后采收,是一味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因其价廉易得,且治病范围广、功效佳,被誉为“神仙叶”。这里有一则桑叶止盗汗的故事。
相传在宋代,一个秋日,山西北部的严山寺来了一个游僧,身体瘦弱且胃口极差。原来他身患盗汗顽疾,每晚一入睡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20年多方求医竟毫无效果。
严山寺的监寺和尚很快知道了游僧的病情,便对游僧说:“莫灰心,我有一祖传秘方可以治你的病还没有毒性,何不一试?”游僧大喜。于是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便带着游僧来到一颗桑树下,趁晨露未干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用两钱,每日一次,空腹时用米汤冲服。连服3天后,游僧缠绵多年的盗汗症竟然痊愈了。寺中众和尚无不啧啧称奇,深深佩服监寺和尚的妙方和桑叶的神奇。
桑叶性味甘而寒,传统认为其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及凉血止血。但其止汗之功也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其“除寒热,出汗”,元代的《丹溪心法》载“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尤其是清初名医傅青主擅用桑叶止汗,誉之为“收汗之妙品”,还拟定了以桑叶为主的“止汗神丹”“遏汗丸”等方剂。清代医家陈士铎的《辨证奇闻》拓展了桑叶止汗的范围,不管盗汗、自汗,实证、虚证,均在配方中加入桑叶。药理学也证实,桑叶含芸香苷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其通透性而起到止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