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们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社会环境及脑神经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和心理障碍也是环境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借助逐渐发展的新的研究方法,我们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
我们在研究中运用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技术,如情感识别、脑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最终在具有或患有这些心理行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发现了脑功能异常的存在。
破坏性行为障碍(DBD)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品行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期发病较高的一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持久性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行为,或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明显超出了同龄儿童青少年在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中行为的正常范围,影响他们的学习、社交功能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我们的研究显示,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的情绪反应特点是对恐惧和厌恶刺激低唤醒,对愤怒和厌恶刺激不愉快体验强烈,即脑功能的特点导致他们不易害怕但易愤怒;脑事件相关电位也显示,这些儿童大脑相关部位的激活程度与正常儿童有差异;从小就显得冷漠无情且攻击性强的儿童,其大脑情绪加工的部位存在损伤。功能性磁共振提示了品行障碍的青少年在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存在异常,这些脑区可能在品行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冲动性的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这类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功能下降,导致抑制性的执行功能异常,表现为注意缺陷和控制不住的好动、冲动。
此外,焦虑障碍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障碍。我们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探讨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反应抑制功能,发现这类青少年大脑在对冲突调控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些研究还在继续,研究结果不仅帮助我们以更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发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技术。
链接
国外同行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品行障碍青少年在情绪处理方面存在异常。例如,品行障碍儿童在观看负性图片时表现出大脑右侧前扣带回皮质(ACC)的活性明显较看中性图片时低,这种活性与攻击程度相关。ACC的功能是负责监测冲突反应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调节。此外,这类儿童在情绪刺激识别和情绪行为控制中存在损害,尤其对恐惧情绪的处理。脑损伤可导致儿童的攻击倾向,表现出对恐惧反应处理的异常,而且别人的痛苦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同情。目前推测,这种情绪处理与脑部的杏仁核、海马等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