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施水泉 本报记者 李水根
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心理健康吗?有没有挺过精神创伤的难关?10月4日,浙江省组织了杭州市疾控中心、杭州市第七医院等7单位12名心理卫生专家回访了数月前曾经心理救援过的汶川地震灾区,对数千名学生和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和调查,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为期一周多的积极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效。
“回访”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专家组成员、杭州市疾控中心心理干预专家汪永光博士告诉记者:专家组抵达对口支援的青川县、平武县后,历时8天开展了调查、评估、回访和重建工作。据了解,在对青川、平武两个县数个安置点中学的2000多名初、高中学生精神卫生调查中发现,有600名学生是在地震后立即接受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前绝大部分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极少数学生有轻微情绪问题。而以前没有及时做过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1400名学生中,80%有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抑郁、情绪沮丧、情感脆弱、焦虑、震惊反应和惊恐等异常情况,40%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不同地出现分离感、疏离感、健忘、闯入(恐怖场面)、自我责备、负罪感、不信任和注意困难等。这些学生中,都有躯体反应(如疲乏感、头痛、睡眠困难、噩梦)和行为改变(出现愤怒、易怒、过度警惕、反复思考和话语增多等)。另行调查的500多名成年受灾群众中也有类似情况。
“重建”显得十分重要
记者采访获悉,这次赴灾区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回访,对以前作过系统干预的学生和受灾群众进行再次评估,现在看来情况十分理想,虽有极少部分人有反复,但程度较轻。二是重建心理计划。这次被调查的1400名学生,有情绪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高。重大灾难后的3~5个月,是又一个关键时期。如不及时干预,症状就会逐渐加重。
专家强调,心理重建计划十分关键。专家组实施了两个步骤:一是先将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分类。相同类型的,由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式的集体辅导。辅导时,先由专家们倾听青少年和受灾群众内心的真实感受,当了解到大家存在恐惧、迷茫无助、悲伤、失望与思念的感受时,专家们明确告诉大家,灾难之后甚至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每一个人都可能在身体和心理某些方面出现一些与往常不一样的反应,但请相信,这些反应都是对非正常环境的正常反应,是身体和心灵在进行自我保护。对心理障碍极为严重者,专家们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干预。二是现场培训一批不走的心理救援队伍。当地有不少教师、医务人员加入了这一行列。专家组一边讲要领,一边现场示范。这被列为心理重建计划的重要内容。
留下心理保健“三字经”
这次回访性干预期间,专家组还集体创作了 “三字经”心理保健口诀,这些口诀在当地青少年和受灾群众中广为流传,效果很好。现辑录如下:
《灾后心理保健口诀》
有些人,会焦虑;不安全,扰情绪;多数人,会自愈。大灾难,有影响;犯糊涂,心慌张;易上火,做噩梦;心里愁,别喝酒;严重者,景常现;如电影,常回放;胆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说话。不信谣,不传话;心平静,少害怕;环境改,多适应;邻里间,多说话。少埋怨,相互帮;有矛盾,化解它;鼓勇气,树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灾后儿童心理保健口诀》
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