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将人格障碍消弭在成年前

2018-12-10 22:08:14浏览:16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本报记者 蒋 明 特约记者 高 翔   自恋的留学生   武汉市16岁的小刚(化名)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医学博士
本报记者  蒋 明  特约记者  高 翔 
 
  自恋的留学生

  武汉市16岁的小刚(化名)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医学博士。小刚从小聪明伶俐,成绩十分优秀。

  平常父母对小刚很溺爱,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但由于工作忙,对他的学习生活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时,小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市一所寄宿制重点中学。但没过多久,小刚的父母便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小刚上课不听讲,经常逃课去上网。老师找他谈话,他还顶嘴,认为老师教的都没用,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需要听老师的。

  父母试着劝说儿子,没想到小刚却说:“你们跟老师一样,都没什么出息,没资格教训我,我以后肯定比你们强多了。”

  勉强坚持读了一年后,国外一家中学来学校招生,小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但随后在国外的生活中,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由于国外的评分方式与国内不同,小刚总是不及格。他又无法与同学很好地沟通与合作,因此交不到朋友。

  2006年小刚回国过暑假,一进海关就跑没影了,父母四处寻找也没有音信。直到去年他才自己回了家。他告诉父母,他一直在一家足疗店帮人洗脚,原本想闯出一番天地,没想到并不容易。回家后,小刚整个人变得十分沮丧、自闭,于是开始接受心理辅导。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理咨询室副教授肖劲松说,经过心理分析,小刚有明显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主要原因是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他过于自负,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当遇到挫折后,他立刻采取了极端消极、回避的方式,表现出社交障碍和环境适应障碍。

  自卑的研究生

  24岁的林竣(化名)身高1.78米,长得一表人才,去年从武汉某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英语还过了专业8级。林竣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家庭环境很优越。

  从学校毕业后,林竣自己在外面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但奇怪的是,每天下班回来,他的身上总带着一股浓重的油烟味。家人问他是什么工作,他一直不肯说。

  一天早上,林竣和平常一样外出上班。家人尾随其后,看见他走进了一家偏僻的个体小餐馆。家人跟进去发现,林竣正蹲在厨房的地上洗碗。原来他一直在这家餐馆当打杂工,一个月薪水不到500元钱。

  “我只能做这个,别的工作无法胜任。”林竣跟家人解释。之后,家人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他都不肯去,只愿意窝在餐馆洗碗,甚至被辞退后,又接连换了几家同类型的餐馆打工。家人无奈遂求助心理咨询师。

  武汉市心理医院心理干预热线负责人汪智慧分析说,经过心理咨询,发现林竣有自卑型、回避型综合人格障碍。其诱因是他上初一时父母离婚后,觉得十分自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他发奋读书,希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换取别人的尊重。但事实上自卑情绪越来越严重,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安全感缺失,甚至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害怕、拒绝、回避与外界进行交流。

  25%的咨询者有人格障碍倾向

  武汉市心理医院危机干预热线的统计显示,从2006年起,有人格障碍倾向的咨询者明显增多,目前已占到所有咨询者的25%左右,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心理问题未得到重视,多数人症状持续多年。

  近日,记者从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了解到,该服务台开通一年多,共接到近3000个咨询求助电话,其中70%以上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人格障碍倾向,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日在武昌区、青山区的数十所中学进行筛查,发现8%的中学生有人格障碍倾向,高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

  肖劲松说,人格障碍倾向一般在儿童期出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持续、固定、强化,青春期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不加以干预,18岁以后将形成稳定性人格障碍,很难彻底改变。

  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肖劲松说,儿童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承担了父母更多的期望,父母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爱,同时不自觉地也希望索取得更多,比如荣誉、面子等,让孩子感觉极不平衡,从而产生叛逆。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也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依赖型人格障碍。

  青春期是最佳干预时段

  大量研究与调查结果表明,人格障碍一般在15岁以前开始形成。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人格障碍的预防相当重要。

  “孩子出现人格障碍倾向后,要及时进行干预。”肖劲松说,18岁之前,人格障碍倾向都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改变和逆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逐渐用自己的想法取代父母的观念,这时人格障碍倾向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心理辅导和干预的最好时段。研究发现,通过正确的辅导和干预,60%的孩子在成年后可以恢复正常,90%情况会有明显好转。

  干预的方式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老师、同学的关系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所以老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他说,人格障碍形成后,矫正难度较大,需要进行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治疗。其基本要领是在稳定心理状况的前提下,慢慢地促进性格的改变,一般需要心理治疗师介入。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妈咪怀孕前应注意减肥和运动

上一篇:

怀孕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