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灵巧□
昨天,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媒体座谈会,通报国家免疫规划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邀请免疫专家、临床儿科专家、生物制品专家等共同与大众传媒记者座谈,以促进预防接种信息的科学传播。
极小概率的异常反应一直有发生
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称,预防接种是历史上最成功、最经济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所针对传染病发病下降了99%,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发病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
出席会议的临床儿科及免疫学专家指出,疫苗对于人体而言毕竟是一种异物。虽然绝大多数健康人群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但确实有极少数儿童因个体差异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
据介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有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生率较高,但病情较轻,恢复较快,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异常反应指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不同的疫苗异常反应表现差异较大,发生率也不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4/100万剂,乙肝疫苗为1/100万剂~2/100万剂。
专家们说,在预防接种过程中遇到的偶合症很容易与不良反应相混淆。偶合症即受种者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存在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疫苗后巧合发病。
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专家们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进行了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名新生儿死亡,即每天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首针及时率为75%计算,则每天约有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预防异常反应力度在加大
有资料显示,预防接种可能出现的反应/事件有6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专家介绍,我国生物制品安全性管理较药品更为严格。自2006年1月1日开始,国家不仅实行了向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制度,而且对所有疫苗实行签发制度,严格保证疫苗有效安全。
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报告称,为避免疫苗接种实施中的差错事故,国家严格规定了预防接种的程序与方法,严格规范接种行为,其中特别强调接种前告知,接种后留观。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对于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
据悉,在强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基础上,中国CDC免疫规划中心近年在10个省份试点,展开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主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