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南京鼓楼医院中医科万毅刚教授团队发现了传统中药大黄及其活性成分(大黄酸)干预自噬改善肾小管损伤的新机制和新靶点,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大黄及其类方是我国中医肾脏病学鼻祖邹云翔先生及其传人邹燕勤教授发明的治肾中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应用至今。在临床上,对于各类慢性肾脏病患者,具有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伤进展的疗效。然而,相关分子药理机制在国内外尚未报道。2016年,日本学者因提出细胞自噬学说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于此,孙伟教授、万毅刚教授带领团队主要成员涂玥博士、顾刘宝博士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下,大胆创新,积极借鉴细胞自噬的最新实验技术,率先阐明了大黄和大黄酸干预自噬、改善肾小管损伤、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药理机制和分子靶点。
研究表明,在慢性肾脏病进展过程中,自噬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可以在体内外受到大黄和大黄酸的调节。对于腺嘌呤诱导的肾纤维化动物模型,自噬加剧肾纤维化,大黄在体内不仅能调节自噬,而且能改善肾纤维化;对于Hank’s液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大黄酸在体外能抑制细胞自噬活性,其分子靶点是AMPK/mTOR和p38/Erk/MAPKs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该成果不仅揭示了大黄和大黄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药理机制和分子靶点,也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