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的前身是砭石,早在《灵枢·九针十二源》就有“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记载。据《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随着冶金术的发展,针具得到不断改进,直至发展到今天,不锈钢针具已经成为针具的主流之一。
在针具发展的同时,针灸理论也在不断进步,自战国到秦汉时期,针灸理论体系就已经逐渐成形,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可以说针灸医学来源于实践,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诊治为特点,经过数千年的总结提高,其形成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临床实践。
2016年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认可并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时,将承载着中医文化智慧的针灸铜人作为礼物赠予世界卫生组织,并指出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其实,针灸早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针灸已在美国44个州合法化,成为美国整合医学和医疗保健的一部分。
针灸因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一直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青睐。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就已经认定了43种临床病症(分为六类)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鼓励全球患者选择针灸疗法。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的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针灸治疗病症的范围及疗效,并将其分为四种情况,治疗病症达到100多种。具体如下:1.已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病症。2.已初步证明针灸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病症。3.其他传统疗法难以奏效,且个别针灸临床对照试验报告有效,针灸值得一试的病症。4.在提供了特殊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足够的监测设备的条件下,可以让针灸医生尝试的病症。
在开展针灸临床治疗的同时,针灸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从经穴与非经穴、本经穴与他经穴、本经特定穴与本经非特定穴三个层次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差异,证实了经穴疗效存在特异性。现代医学对针灸的研究表明,调节作用是针灸最本质的作用,针灸可以对免疫、内分泌和脏腑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调节表现出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
科学在不断发展,医学在不断进步,针灸医学也是一样,今天不能认识到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伪科学”。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对于针灸医学的全面认识还有一些困难,但我们深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全面揭开针灸医学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