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与蟑螂密切相关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30%以上,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四大非感染性疾病之一。
过敏性疾病包括: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药物过敏
食物过敏
研究表明,哮喘发病率不断升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蟑螂污染加剧密切相关。在我国大、中城市,哮喘患儿的蟑螂过敏率占28%~44%;在华南地区,蟑螂是仅次于尘螨的第二大过敏原,有接近一半的哮喘病人对蟑螂过敏。
过敏反应好似瀑布
为什么一次性接触微量的过敏原,会在几小时内使一个平素健康的青年人死亡呢?研究表明,肥大细胞是引起过敏性炎症的核心细胞,而且人体可能存在肥大细胞激活的信号放大系统。就是说,当一个肥大细胞被过敏原激活后,这个肥大细胞可释放介质激活邻近的肥大细胞,在很短时间内激活整个脏器的肥大细胞。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瀑布”现象。
唯一的对因疗法: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改变哮喘自然进程的唯一对因治疗方法。具体来说,是通过检测具体的过敏原,对患者进行由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过敏原治疗。通过反复诱导机体对过敏原的耐受性,使患者再次接触此类过敏原时不再发生或减轻过敏反应。
养蟑螂:以制备疫苗
调查证实,引起过敏性哮喘的蟑螂为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目前发现美洲大蠊有7种主要过敏原,德国小蠊有9种,总共有16种主要过敏原。
为了抵御蟑螂的“进攻”,目前我们正成批养殖蟑螂以“修筑防御工事”——制备疫苗。然而,在一个特定的过敏原提取物中,其过敏原的含量会由于材料来源和提取方法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差异甚至可达上千倍。使用这种含量差异很大的过敏原提取物为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不是使患者皮肤起个大肿块,就是不足以使患者产生反应,因而不利于过敏原的检测。
借助单克隆抗体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过敏原在提取液中所含的量。目前我们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已成功获得两种过敏原的单克隆抗体。预计在未来1年半内,将陆续获得16种过敏原的单克隆抗体。这将对深入研究蟑螂诱发哮喘的机制提供有利条件,并对研制标准化的疫苗、提高过敏性疾病的疗效产生重要作用。(周宁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