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湘君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酸甘生津法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获2017年度上海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科研实践,形成了肝脾同调、针药结合的诊治特色。其中近三成的病例通过单纯运用中药治疗获得明显缓解,大部分病例治疗后病情长期稳定,免疫指标好转,西药稳定撤减。
干燥综合征(SS)作为全球性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已超过类风湿关节炎,成为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病。现代医学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替代治疗,当累及脏器时,多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以上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可能存在疗效短暂、毒副作用大、减药停药过程中病情反复等缺点。
陈湘君教授团队通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是以阴虚内热津亏为本,随病变进展可兼有脾虚、肝郁、瘀血、燥毒等多种变化,为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他根据《内经》中“燥则润之、濡之”的原则,提倡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即用入肝之酸味药与入脾之甘味药相结合,肝脾同调治疗干燥综合征。该团队近10年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证了此法结合清热活血、益气健脾、舒肝调气、温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前后14次完成对酸甘生津法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价,涉及病例总数793例。研究结果显示,酸甘生津法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95%,可明显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活动性实验室指标。
该研究还证实了中药复方与温针灸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在起效时间及维持疗效上具有明显优势,安全性好,可以长期应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中药复方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改善患者免疫紊乱以稳定病情,而针药结合治疗也从经络层面助气行津,温通血脉,促进津液输布,缓解干燥症状。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表明,中药组能有效降低SS疾病模型小鼠血清IgG含量;中药组小鼠颌下腺组织BAFF表达水平(PCR法、免疫组化法)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提示本法可能通过调控BAFF表达来抑制B细胞异常活化,从而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