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中医国际传播逐步形成“走进来”与“走出去”共同发展、双向互动的良好格局,这种状况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极为明显。
一方面,中医专业来华留学人数逐年攀升,汉语授课成了中医学历教育的主流;即便以外语授课的中医院校和班级,也多设有汉语课程,其中不乏有些学员在学业结束后,重由基础汉语起步,进而继续深入地学习由汉语所传承的原汁原味的中医。
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中医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医进入更多国家的正规学历教育体系,中医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医中心也渐次开设。虽然海外中医教育以外语为主体授课语言,但基本的汉语知识仍然为部分课程所必需。而当海外中医专业学生来华实习、进修等趋于常态,汉语能力的提升更成为一种内在需求。
翻译可能造成
中医文化基因缺失
将汉语融入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具有一种必然性。中医和作为其主要传承载体的汉语都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中产生、发展、成熟,同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同源共生、异质同构的。中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医传播的语言工具也因传播的地域而有所不同,这其中翻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的过程必定会造成中医文化“基因”的缺失,即便翻译等值理论也认为源语和译语不可能完全对等,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更为极端的说法,“翻译等于是背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少中医学术语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穴位名称以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组合表示,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准确、深入地理解中医,对中医学习者的汉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有影响的非华人中医专家都具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
汉语服务中医
文化传播前景广阔
2010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201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专用教学楼落成典礼上致辞强调,将汉语和中医结合推广意义重大。国家领导人在全球成立时间最早的两所中医孔子学院的讲话,表达了以汉语为媒介传播中医文化的良好愿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逐步深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医与汉语融合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汉语服务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国内外中医国际教育融合汉语的内容与程度也有所区别。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中医汉语教材的编者认为,正如西医学习者需要掌握拉丁文一样,中医学习者对汉语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很重要的。澳大利亚出版的另一本中医汉语教材则明确提出,其设定的目标是最低限度的,且并不倾向于训练学习者会说流利的汉语。这是基于实践得出的认识,也是对中医和汉语特性的深入把握。
不同于海外学习者对汉语能力的“基本”或“最低”的要求,国内中医院校多已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医汉语”系列课程,注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高,最终服务于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教学的需要。
汉语融入中医
应构建两套教学体系
汉语融入中医,首先应分别构建国内与国外两种课程与教学的体系。在国内,院校教育是中医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面向中医院校来华留学生,需重视汉语预科教育,强化中医专业汉语的课程与教学,建立预科与学位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对海外的中医学习者,则要根据其现实需求,设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大学和孔子学院开设的各种中文、汉学课程及其营构的语言文化氛围,为海外中医学习者提供了稳固的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学习平台和资源,对他们来说,必将有所助益。
融入中医的汉语不是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普通汉语,而是包含了中医元素的专用汉语。它不仅属于现代汉语,同时有着显著的古代汉语遗存,而其在各个学习阶段,都需要发挥作为一般交际工具的普通汉语的功能。为此,应把日常交际汉语与中医专用汉语、中医现代汉语和医古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之间的过渡、统合与融通。这对于中医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