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重宏观思维,西医重微观检查。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学习中医,除了学习中医经典,跟名师,勤于临床实践,在学习诊疗过程中,中医悟性不可或缺。在这一点上,笔者与9月13日《健康报》刊登的“别让‘悟性’阻挡中医脚步”一文作者薛铁所先生有着不同的观点。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荣昌县中医院跟随荣昌县名老中医周泽勋实习,因为我在江津卫校毕业后又在荣昌卫校进修中医四大经典及医古文等,平时也喜欢动笔写文章,周老师对我比较赏识。当时周师的幺儿他都没有教,让他去进修中医针灸。周老师对我说,他之所以让小儿子去学针灸而不让子承父业学中医内科,就是因为他悟性差。可谓知子莫如父!
在认识药物功效上,中医常采用取类比象,这些都是中医思维方法所致,尽管有不少跟临床实际并不吻合,但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薛先生说中医因为蝉声宏亮而用于治疗失音不科学,恰恰相反,我们在临床上常常用蝉蜕治疗失音病人效果很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以蝉蜕治失音或小儿夜啼,都是中医的一种象思维,都是在临床上验之有效的,有什么必要一定要以所谓“科学的态度”来解释它呢?中医传统不能丢。
又比如,痛泻要方治疗腹痛即泻效果好,是因为方中防风一味,擅于疏风泄肝止痛,治疗肝旺乘脾。中医理论在某些人看来只能算是“自圆其说”,但只要它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只要它能为临床疗效所证明,就是可信和可以采纳的。如治腹泻的痛泻要方的要义就是“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治妇科常用的逍遥散,其要义就是“助土德以升木,益营血以养肝”。这些解释算是“无力”的吗?那要何种解释才是所谓“标准化”的呢?
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在《老医真言》中有一篇专论中医悟性文章,可谓精辟入里。王辉武教授在《说说中医之‘悟’》一文中说:“悟是把自己的读书所想所得、临床所思所疑提炼成属于自己的智慧结晶,可供后世验证、探索与应用,这也是我们学医、行医、创新的全部目标和最高要求。”
有经验的中医师都明白,临床上疾病是活的、变化无穷的,往往不依规矩以为患,正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在人之善学善用耳”。名医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明医”,在于其善悟。难怪叶天士在论医时提出了“必天资颖悟,又读万卷书”这一为医的必备条件,这是很有道理的,是他几十年从医的总结。因此,作为一个中医,必须具备思维敏捷、不笨拙、聪明理达、悟性要高的资质。
当前现代中医药教育之所以难于培养出更多优秀中医药人才,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没有自己治病的心得体会,即没有所“悟”,故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学生的中医诊疗水平自然就难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