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材质量下滑已经影响到中医临床疗效,提倡“开经方、用道地药材”堪称应对良策,然而“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在历史上有过教训,比如宋代“用药极费”,结果“日月愈促,地脉愈薄,产药至少”;舒州白术价至“三百一两”却加快了资源枯竭,明清时便已绝迹;“不吝价买”的蕲艾“盛名之下,多有冒窃”,假冒伪劣一拥而上。
如今人口更多,对道地药材需求更为旺盛,更容易陷入“量减价增”的怪圈,加剧“看病贵”和速生滥采、掺杂造假、染色增重、以次充好、争抢地理标志、自封“道地”、傍名牌等问题。
多数动物、植物药材品质与气候、水土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以特定产地为药材质量“背书”具有合理性。然而道地药材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地域环境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比如江油附子既因“土厚而力雄”,又离不开精细的修根打尖种植技术和从胆巴浸泡到蒸制、干燥的完整加工技术。“道地”本身亦非承于古时迄今无变,比如地黄就经历了“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以同州者为上”,明代以后引种入怀庆府才逐渐形成了“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的地位。
从经营角度考虑,强调自然禀赋的独一无二,可形成非技术壁垒,利于维持市场稀缺地位。但多数中药材都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养殖(少数已可人工合成)的演变,现今的生产规模、区域、方式较古时均有不同。从采诸山野到移诸田间甚至培诸车间,说明即使道地药材在理论上也是可以“复制”的。笔者认为,当从四个方面入手,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增加供应。
做加法:增加人力因素的后天作用,规范品种选育、田间管理、采收贮存、炮制加工等操作流程和质控标准,优化药材种质和加工水平。
做减法:遏制人类活动对产区环境的破坏,汲取上党人参等由道地到绝迹之悲剧,强化对现有产区自然条件综合保护,避免过度种植养殖、使用农业投入品,使一方水土得以持续供养万世子孙。
做乘法:借助现代科技精确提取道地药材的环境、生态“密码”,掌握因果关系和规律,最大限度予以人工还原,使道地药材从品种到产区精准复制成为可能。
做除法:破除“天赐我家、外人莫享”的保守心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鼓励产区与非产区广泛合作、协力攻关,推动生产加工技术进步。
总之,“道地”是个动态概念,现今的道地产区、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与古时大不相同。地方过度强调“道地”不可复制,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商业考虑。笔者认为,在增加供应的前提下,运用“加减乘除法”,掌握一定的规律,“道地”药材从产区到品种都是可复制的,这才是提倡临床大量使用道地药材的前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