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 史 宇
近日,美国超级摇滚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离世,让全世界支持他的人悲恸不已。数日后,歌迷们自发集会、燃烛、齐唱偶像的经典歌曲,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并送去最后的祝福。然而,令人揪心的却是歌迷相继自杀的报道。据杰克逊网上歌迷俱乐部的创始人盖瑞·泰勒说,自媒体报道杰克逊的死讯以后,全球至少有12名歌迷因心碎自杀。考虑到杰克逊的巨大影响力,很多心理学家担心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用死亡这种极端方式来祭奠自己崇拜的偶像。
自杀或粉丝们的其他各种过激行为,都来源于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于是,对于“正常与非正常的追星心态”的疑问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开始重新关注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追星族。如何引导理性的偶像崇拜,的确是现实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
正常崇拜与非常态追星有区别
正常与非正常的追星标准,很难在所有人范围内达到统一。因为人们多会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于是很多疯狂的粉丝经常进行非理性思考。他们认为自己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自己的行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没什么不妥。从认知层面上看,在人们认为追星族的行为不能够被理解时,很可能对方也正在不理解人们的“麻木”和“冷漠”。追星行为正常与否,可以先从以下几点自测,但这不是医学或者心理学明确的诊断标准。
1. 追星行为是否影响自己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 追星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周围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
3. 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能给自己和周围人,甚至所崇拜的偶像构成伤害?是否扰乱社会治安,威胁到了生命安全?
如果上面的问题有两个以上回答“是”,那么建议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超越常态。面对杰克逊的死讯,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应激情感体验,就好像我们突然失去了亲人或者朋友,痛苦是很正常的情感反应,是我们此刻情绪的合理表达。这个反应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消失。但是那些因为杰克逊离世就自闭、自残、自杀的行为,就属于非常态了。
偶像的作用应该是一种榜样力量。他的正面形象可以给人树立生活的典范,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偶像崇拜是有积极作用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偶像人物的存在、激励。追星不能单纯停留在行为意义上,不是跑过去看偶像一眼就欢天喜地,而是要时刻以他的优秀行为方式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导。
探寻病态追星的心理根源
最狂热的粉丝多是年轻人,特别是在选秀赛场上,自己喜爱的选手胜利了,粉丝们眉开眼笑,欣喜若狂;一旦被淘汰了,粉丝们在哭泣、失望、愤怒之后,就怀疑一切、谩骂一切。病态的偶像崇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界限的模糊。自我界限是自我意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通俗一点讲就是“我知道我是我自己,我和别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种信念。
偶像具有榜样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自信,指引人生的方向。当人们成长到了某一年龄段,自我意识建立起来后,可以独立思考了,崇拜偶像的心理能量就会逐渐减弱。成年后,人们仍然追星,但能理性地知道,明星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是不同的,追星仅仅是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满足一下内心寄托的娱乐活动而已。这就是人们在追星活动中建立的正常自我界限。
但是,心理成熟度较差的人的自我界限感非常模糊,于是才会产生“明星的生活和我自己的生活是一体的,明星的垂青才是我生活的唯一动力”的感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几年前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疯狂追星女杨丽娟,为见偶像刘德华苦苦追寻10余载,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不仅是被忽视的群体,被家庭或者社会过分关注的个体也极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湖南偏瘫小伙谢锋曾经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服药自杀,被抢救后不久又在周杰伦的演唱会上服药。他在博客中写道:“我身患重疾,家庭困难,我要寻求爱星张学友帮助我。如果我在演唱会上见不到张学友,不能把求助申请书交到他手里,我就服安眠药加老鼠药自杀。我每天忍受着病痛折磨和恐惧,医院要8万元即可治好我的病,我却拿不出。”我们似乎明白了这个残疾小伙自杀的意图。他想在明星和众多人的面前来个高调自杀的亮相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改变自己目前的窘境。谁料想获救后没有实现最初的愿望,于是他又一次选择了自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谢锋都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除了谢锋,大连一名16岁的少女因母亲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拒绝给她买张国荣的CD碟)而上吊自杀;广州一名14岁女生为了引起明星注意,在大街上割腕,一边喷着血,一边追着明星的车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的粉丝似乎更加易怒,而且谁更偏激就显得对偶像更加忠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因为粉丝的行为每次都得到大力回应,才强化了他们的反应和行为。于是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关系,导致粉丝们越来越“高调”。另外,媒体对明星活动的过度渲染,也容易促使青少年从众追星。当他们看到不断有人为了偶像自杀时,也强化了想要为偶像自杀的心理暗示。
家长不要一味打压青少年追星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把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追星族们对于其心中偶像的狂热、执著和迷恋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这种现象引起了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忧虑。有观点认为,社会应该禁止这种偶像崇拜的现象。这显然不完全合理。因为从人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禁止偶像崇拜是不可能的,适度的偶像崇拜是必要的。在成年后,偶像逐渐融入自我意识当中,或进一步升华为信仰和理想,继续引领人们的生活。偶像是自我意识的替代产物,偶像崇拜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家长一味阻止孩子崇拜偶像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性的提醒,促使孩子对偶像产生过分依恋。疏导才是上策。可以与孩子坐下来聊聊关于他心中偶像的话题,帮助他们认识偶像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一味批评打压,只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存在对“偶像”概念的窄化现象,例如过多强调影视体育明星,对其他社会精英人物的宣传力度相对要小得多。对于明星的关注,也更多是他们绚烂的舞台演艺、奢靡的生活和各种绯闻不断的情感纠葛,对于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却宣传过少。这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追星过程中只学会了外表的浮华,并未关注明星的内涵,所以他们只会用一种肤浅的过激方式来表达对偶像的崇拜。
采取极端行为者,往往不善变通思考。所以,在采取极端行为事件中,多是心态固执却又无能力改变者。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改变,但是我们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够改变环境时积极地去改变,那么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当无力改变周围环境时我们就欣然接纳它,这才是真正智慧的人。”
对于杰克逊的追随者来说,他们不但是忠实的崇拜者,更是自己父母的孩子,自己孩子的家长。作为歌迷,偶像离开了人世令他们失望。同时,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女,他们应该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当这些角色发生冲突后,他们选择了逃避,离开。从这一角度来看,为偶像采取极端行为的人是不负责任的。偶像不在了,还可以收藏他的唱片、录像。情绪激动时,不妨和爸爸妈妈分享感受,做一个好女儿或者好儿子。也许透过杰克逊等明星的粉丝自杀现象能给人们一些警示:社会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帮助孩子们培养合理的追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