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

2018-12-10 22:19:04浏览:7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长春东子心理咨询事务所 东 子   如今,许多把孩子交给父母带养的年轻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他们与父
长春东子心理咨询事务所  东 子 
 
  如今,许多把孩子交给父母带养的年轻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他们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任性顽皮。

  在城市里,不少年轻父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小,只要身体健康、吃饱吃好,交给养育经验丰富的长辈教养就行。到了上幼儿园和上学时,他们又把孩子的发展寄托于幼儿园教师、学校老师及长辈,认为这样孩子也会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就使得隔代教养的方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较为自然、普遍的现象。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较为常见的主要是在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为冲动、自闭、过度忧虑、嫉妒、依赖、攻击性、任性等为多。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接受的教养方式。

  丽丽的心事向谁诉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14岁的丽丽心事多了起来。她不想告诉奶奶,因为奶奶不懂。她觉得跟奶奶有很深的代沟。她也不想打电话向妈妈倾诉,因为妈妈太忙,没时间听。其实,即使妈妈有时间听,丽丽也不会给妈妈打电话的。在丽丽5岁时,妈妈和爸爸就去珠海打工了,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呆十几天。回来时,丽丽除了同妈妈客气地寒暄几句外,几乎没什么要向妈妈说的。

  在丽丽的印象里,妈妈的样子已经模糊了。她只是记得,妈妈喊她名字的时候声音好温柔,她觉得一辈子都忘不了。

  初中快结束的时候,好几个男孩子向丽丽表白说喜欢她。可在丽丽看来,他们都是一群不懂爱情的孩子。丽丽也不明白自己对爱情的具体看法,但是她觉得不应该是那么随便的。在丽丽看来,像爸爸那样事业有成、成熟稳重的男人才有魅力。

  越是临近毕业,丽丽就越不愿意上学。她开始讨厌紧张的学校生活,讨厌班里紧张的气氛。当别的同学埋头苦学时,丽丽却听歌、看杂志、看小说,发呆是常有的事。丽丽不知道她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如果考不上高中以后怎么办?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单有祖辈的生活照顾和关爱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开导。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时,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心事,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速度,有时也不容易察觉孩子的心事。孩子的心事长期堆积在心里,无法自我调适,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不想再过“流浪”的生活

  下面是小学生写给爸爸妈妈信中的一段话:自我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不是在爷爷奶奶家,就是去姥爷姥姥家。本想着上学后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和你们一起吃饭、看电视、睡觉,可你们总说忙,还是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轮换接我上学放学。看着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你们。好不容易到了“五一”,老师让我们在假期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次,到学校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你们还是忙起了总也忙不完的工作……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我也很好,可不知为啥,我就想跟你们在一起……

  爸爸妈妈,地球离了你们真的就不转了吗?我向你们借一天,就借一天,好好地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们一百天。好吗?

  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整天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的感情投入,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心理和行为障碍等问题。

  心理疏导比生活养育更重要

  小亮第一次说“烦死了”,爸爸和奶奶都一笑了之。但随着孩子生活中不耐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还把“活着真没意思”挂在嘴边时,大家才不安起来。毕竟小亮才3岁。爸爸抱着小亮来到我的咨询室。他想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厌世情绪。

  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小亮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住,每周父母来接一次。奶奶是知识分子,酷爱诗词,没事就给小亮“上课”。小亮现在说话都一套一套的。见过小亮的人都说,这孩子是个“神童”。孩子怎么会有问题呢?

  虽然这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超强,但孩子确实有心理问题:是孩子的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致安全感不足。

  3岁以前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人一生的安全感都在这个阶段形成。对孩子来说,安全感来自很多方面,包括不饿着冻着、稳定的养育关系、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协作等。现在有很多心理疾病的成年人,追本溯源都是儿童时期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爸爸妈妈让小亮寄居在爷爷奶奶家里,破坏了小亮安全感的形成。表面上孩子挺听话,父母走了也不哭不闹,这恰恰使孩子潜意识里形成了讨好意识。而成长到一定阶段,自信心不足、人际交流障碍,甚至厌学等心理问题也将逐渐出现。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人们除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增强其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请父母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最终使孩子快乐、幸福地成长。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宝宝晒太阳要选择好时间

上一篇:

准妈妈孕期勿忘补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