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别让责任在“替代”中丢失

2018-12-10 22:23:43浏览:438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孩子早晨睡不醒,要父母反复喊才能起来;喊的次数多了,孩子还不高兴,甚至赌气不去学校。放学回家后,孩子不抓紧时间写作业,一
孩子早晨睡不醒,要父母反复喊才能起来;喊的次数多了,孩子还不高兴,甚至赌气不去学校。放学回家后,孩子不抓紧时间写作业,一直要玩到吃晚饭;吃完饭就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催他写作业,还不耐烦地说等会儿、等会儿,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孩子怎么这么没责任心呢?自己的事情不知道惦记着做,好像父母就该为他想着,帮他去做似的。”父母们抱怨着。

  孩子真的没有责任心?真的不会想着自己的事吗?父母们不妨回忆一下孩子刚上学那会儿的情景:每天早晨起来追着让父母赶快送他去学校,回家后放下书包就急着写作业。难道这不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吗?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责任心渐渐地丧失掉了呢?父母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孩子提早起来准备上学时,你让他再睡会儿,说一会儿喊他?有没有在孩子告诉你准备温习功课时,你仍不停地催促?有没有在孩子作业时,你在一旁不时地“指手画脚”?……对于父母太多地插手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事或干脆替孩子去完成的行为,刚开始,孩子可能有些不高兴,甚至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习惯了听父母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已悄悄地发生了转移:孩子不用思考自己怎么做、何时做,因为父母会帮自己想、替自己计划。至此,孩子的事就变成了父母的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父母把孩子的责任心弄丢了;是父母用自己的“替代”行为,把孩子的责任行为给替代掉了。

  也许父母会说,我那是心疼孩子,担心孩子因迟到、没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仔细想一想,父母心疼的其实是自己。违反学校纪律或没完成作业,孩子固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在体验到几次批评的痛苦后,自然就会重视,就会自觉地把行为调整到符合学校要求的水平。糟糕的是,父母看不得孩子被批评,看不得孩子为此不高兴。因为不想让自己看到难受,就开始了“替代”。诸如,起床、穿衣、洗漱、作业等本属于孩子的事,父母全都包揽下来。

  人是有惰性的。有人替他着急、替他安排,还能逃避批评,这种感觉多好哇,为什么要改变呢?可是当孩子已经习惯了有父母的这种行为方式时,父母又突然要求他对自己负责。而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没有了负责的习惯、负责的经验和负责的能力了。

  要想让孩子有责任心,父母首要做的是停止“替代”行为。克服困难、经受挫折,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父母只有放手让孩子做他能做和他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几次刻骨铭心的痛,孩子的责任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责任能力才能提高,责任经验才能丰富。其次,在孩子履行责任行为的过程中,父母应给他一些建议(如在床头放一个闹钟),给他一些鼓励(如对孩子做得好的行为给予表扬),使孩子的责任行为变得有效,孩子的责任信心就会增强。当孩子有了责任信心和责任能力后,自然就会养成负责任的习惯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宽以待人,也要宽以待己

上一篇:

新生儿喝水要注意细节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